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红楼之偏宠黛玉 > 第35章 平儿

第35章 平儿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到了碧纱橱,雪雁见着黛玉,回了刘姥姥的事,紫鹃在跟前,不免问道:“你怎么这么久才回来?”

雪雁嘻嘻笑道:“我刚回来时,遇到梨香院的莺儿,还有那位香菱姑娘,就是薛家大爷为她打死人的,我见她颇有几分与众不同之处,所以在路上多停留了一会儿。”

珠翠嗤笑一声,道:“她有什么不一样的,不也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定是你这小蹄子贪玩,还编这种谎出来。”

“谁编谎了?”雪雁瞪大眼睛道:“你们见了就知道了,那位香菱姑娘长得极美,这自不必说,还有就是她眉中心有一颗黄豆大小的朱砂痣,除此之外,你们靠近了闻,她身上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好闻极了。”

“你说什么?”黛玉脸色一变,追问道:“她眉中心真的长了一颗朱砂痣?”

雪雁不明所以的点点头,道:“姑娘怎么了?”

黛玉从椅上站起来道:“不行,我得去见见她。”

说着就往门外走。

雪雁忙把她拉住了,笑道:“姑娘,你想见她,什么时候不容易?可今天梨香院有事,莺儿说,薛姨妈请了一帮道士,要给那位薛大爷除祟呢,你这会儿过去,也不方便呐!”

黛玉听她这么说,只好作罢。

黛玉这般着急,不是为了其他,而是因为她在四岁时有一个小姐妹,叫甄英莲。

这话说起就远了。

之前提过一笔,说扬州有三大名门望族,分别是林家、苏家,和甄家。

这里要说的是甄家。

甄家和林家世代交好,当年是一齐发的家。

除此之外,它和苏家关系也不错。

后来,甄家先祖调任至金陵,任监察御史,又和当地的名门贾家结交。

没多久,应贾家邀,再加上甄家先祖当时的官位在金陵,甄家便举家搬迁至金陵。如今,甄家现任家主(甄应嘉)任钦差金陵省体察院总裁。

甄家去金陵后,贾家却因升迁搬来了京都,甄家为了稳固和林家、贾家的关系,便撮合了林如海和贾敏的婚事。

而在扬州城内,甄家唯独剩下一门远亲支族,怎么都不愿搬走,那户的家主名叫甄士隐,住在东南方向、阊门外十里巷、仁清街的古庙旁。

那庙名叫葫芦庙,在姑苏城中颇有名气,常有香客去上香求拜。

贾敏信佛,她在世时,曾多次引黛玉去葫芦庙上香,因而结识了甄士隐的妻子封氏,封氏有一女,叫甄英莲,天性开朗。

当时,黛玉四岁,英莲七岁。

每逢贾敏去葫芦庙和封氏说话时,就让英莲带着黛玉玩,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朋友。

英莲长相突出,眉心有一颗朱砂痣,整个扬州城都找不出第二个来。

只是后来,黛玉却和英莲大吵了一架,好长一段时间没了联系,再等黛玉消了气,想起英莲时,却听父亲说,英莲他们已举家搬离了扬州,不知去向。

她纵有心修好,书信也寄不出去。

距今已经五年过去了,她听雪雁说,见到一名眉心有朱砂痣的女子,如何不惊?

这几年,她每次回头一想想,只觉得她们当时吵架的原因,实在是幼稚。

事情是这样的。

黛玉因受父母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看书,四岁那年,更是迷上了古诗词。

可英莲生来就大剌剌的,并不爱读书。

那日,黛玉开开心心的把一本《围炉诗话》拿来与英莲共看,结果,英莲却轻嗤了一声,不屑道:“我最讨厌这些诗呀词呀的,腻腻歪歪,无病呻吟!”

因黛玉当时最迷诗词,听她这么说,很是生气,当场就指责她道:“你也是官宦人家出身,就应该知道,作为千金小姐就该好好待在府里,读读诗,下下棋,陶冶自己的情操,怎么能成天东奔西跑的赶热闹,跟个假小子一样!”

英莲叉着腰,不认输道:“古有花木兰女扮男装上战场,谁说女孩子家每天都要在深闺里待着,闷都闷死了!”

两个人说不通,便各自扭身离去。

从那以后,她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英莲会不会就是香菱呢?

黛玉冷静下来,细细一想,就否定了自己的猜测。

香菱是薛蟠从人贩子手里买回来的。

而英莲却是大户人家小姐,甄家虽不及自己家,但也颇有家资,英莲父母双亲又只有她一个女儿,平日宠爱的跟什么似的,怎么也不可能卖她。

更何况,父亲跟她说过,甄父是因为升迁才举家搬走的,大前年,父亲还提过一嘴,说甄父来信,信里说英莲已经议亲,现在过得很好。

应是她多心了。

天下那么大,长得一模一样又不是兄弟的都有,眉心同样有朱砂痣的女子,想必也是有的。

想到这里,黛玉松了一口气,转头对雪雁道:“既然这样,你明天去趟梨香院,让香菱过来,就说我想见见她。”

毕竟也是缘分。

雪雁“哎”了一声,从房里出去了。

黛玉拿起晴雯给她的花样子,一点一点儿的照着描画,忙了一个下午。

到了傍晚,黛玉在贾母处吃过晚饭,回房后,坐在窗边看书消食。

过了一会儿,天色暗下来,忽然起了一阵狂风,将帘子被吹的东飘西摇,阵阵作响,露出几分要下大雨的迹象。

黛玉合上书页,唤道:“紫鹃。”

紫鹃快步走过去,将书桌前的窗户关上,又出了门,吩咐几个小丫头去关其他房间的窗户。

珠翠则指挥几个小丫头取下廊上挂着的鹦鹉、云雀的笼子,先拿去旁边的耳房搁着。

鸣环换过一盏热茶,把桌前的灯点上,坐在小榻上,拿着针线篓,做一些刺绣的活计。

黛玉拿起书,继续看起来。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黛玉觉得眼睛有些发酸,她一抬头,忽的看到院里飘摇摆动的柳树枝,那些新发的嫩柳条已被风刮断了,掉在地上,杂乱无序的攒成一堆一堆的。

看到那些零落在地的柳枝,她蓦然想到白日看到的荣禧堂后面小花园里的牡丹,经此风雨,不知枝头还剩多少残红,怕是一点儿也不剩了。

宋朝诗人张先曾写过一首《天仙子》,里面有这么几句: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用来形容此情此景再合适不过了。

黛玉想起古人,不禁起了诗兴,她提起笔架上的笔,蘸了蘸墨水,在半空中微顿,落笔,在铺好的宣纸上写了五个簪花小楷字:冷窗风雨夕。

写完后,正要往下继续写,忽然觉得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她打量着纸上的五个字,皱了皱眉,放下笔,出起神来。

鸣环注意到黛玉不对,放下手中针线,走过来,轻声问道:“姑娘,怎么了?”

黛玉摇头道:“我想写一首诗,可写下诗名时,却骤然没了诗兴。”

她知道鸣环和珠翠以前在宫中读过几本书,颇有些学问,便把手中宣纸往桌边递了递。

“冷窗风雨夕……”

鸣环喃喃念了一遍,展颜笑道:“我在王府时,读过王爷写下的几首诗,其中一首,倒与姑娘写的这首诗的诗名颇为相像,叫《秋窗风雨夕》……”

秋窗,冷窗……

黛玉只觉得脑中有什么记忆就要破土而出了,可偏偏一往深处想,额头便阵阵发疼,她揉了揉太阳,往后摆手道:“你忙你的去吧。”

她把纸揉成一团,扔进纸篓里面。

刚拿起书,要继续看,就听到门外传来声响,接着,平儿和紫鹃一前一后的走了进来。

她站起身,微笑道:“你来了。”

算起来,她这是第二次见平儿。

第一次是进贾府时,她拜完外祖母,大舅母领着她向大舅舅处去,她刚出门到了院中,就看见一个穿着浅蓝色夹袄的俏丽姑娘从外头进来。

细眉弯弯,杏眼弯弯,双唇带着笑意,周身的气质既温柔又亲人,看着很舒服。

她便记住了。

后来听紫鹃说,那姑娘叫平儿,是她琏二嫂嫂仅剩的一位陪房丫头,在府里的人缘极好。

她听得满心惊奇,很难想象,二嫂嫂那样一个看起来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人,身边最亲近的却是这么一位丫头。

太不搭了。

后来,她听探春说,二嫂嫂虽然掌家,但平日事忙,若遇到生活上的一些琐碎事,去找平儿解决就行了,她是难得的周密人,又是二嫂嫂的左膀右臂。

黛玉这回仔细打量了一番平儿,她眉眼还是带着笑意,只是眼下却多了片青黑,比之上回憔悴了许多。

平儿见黛玉看她,福了福身,笑道:“姑娘好。”

“去倒茶。”

黛玉扬手请平儿坐在榻边,笑道:“快要下雨了,难为你跑这么一趟。”

平儿笑着道:“这是什么话,本该我向姑娘赔不是才对,白天雪雁来的不巧,二奶奶不在家,我又陪客,没好好招待她,姑娘送来的这个荷包……”

她顿了顿,从袖子里取出这个荷包,道:“我也没见府里有人戴过,但看这面料和绣花,都不是普通丫头能有的,兴许是位主子奶奶或者小姐。”

黛玉点头道:“我也是这样想。”

平儿沉吟道:“二奶奶曾跟我说过,东府里蓉大奶奶有个小名,叫可儿,莫不是……”

平儿所说的蓉大奶奶,是宁国府贾蓉去年过门的正妻,叫做秦可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