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5章 得大统新皇继天下 承皇恩旧臣迁利州

第5章 得大统新皇继天下 承皇恩旧臣迁利州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玄武门之变表面上是唐初一次皇权的更迭政治斗争。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弟弟李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愿太子上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经过长期的争斗,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为了挽回局面,最终李世民搏命一击,以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为结束,但是其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建立初期,各方势力争夺统治主导权的争斗,以太子为首的文官集团是传统世族的联合,为东党,以秦王为首的关陇世族是新兴世族的联合,是西党,双方在李渊统治晚期进行的一次以皇权为战果的势力范围的从新界定,最终陇西世族获胜,掌握了唐朝此后几十年的主导地位,但是世族争斗却从来没有停止,一直贯穿了整个唐朝。

玄武门兵变发生之时,李世民还是顾忌到了皇上李渊的感受,特地让自己的护卫尉迟恭保护着妻子长孙来到了李渊的宫中,此时兵变已经发生,刀兵之声已经传入李渊耳中,宫人也在四散逃命,李渊看到了自己的儿媳赶紧问到:“观音婢,你怎么来了?外面是怎么了?”

长孙道:“父皇,世民探知到太子和齐王有举兵谋反的动向,所以带兵在玄武门拦截了他们,因为事且从急,来不及到宫中向父皇禀报,所以特命我和尉迟将军来保护父皇。”

李渊楞了一下,不知想到了什么瘫坐在了塌上,众人一时无语。待喧闹声停息,一阵脚步声李世民走了进来跪倒在李渊榻前:“父皇,儿臣救驾来迟,请父皇恕罪。”

李渊这才回过神来:“世民啊,你来了,宫中的叛乱处理的怎么样了?”

李世民道:“父皇,儿臣窃闻太子和齐王有谋反之意,就马上领兵来守卫宫中,在玄武门和叛军相遇,经过将士们的苦战,今叛军主谋皆已伏诛。”

李渊脸色一阵灰败,:“好了,朕知晓了,朕倦了,你们且退下吧,有什么事明天早朝再说吧,说完就闭上了眼。

李世民等人见状就默默地退了出去。接着就听到了房内的哭泣声。

李渊很后悔,也很自责,几个儿子与他共同起兵数十载,最终赢了这天下,俗话说上阵父子兵,李渊曾经很为此骄傲,因为这天下有自己和每个儿子的付出,他想起了自己儿子当年跟自己学武艺的场景,想起了兵败之时儿子挡住追兵为自己逃命时的场景,所以他才在传位这件事情上优柔寡断,因为他不想伤害自己的每一个儿子,却不想这样反而害了他们,太子和秦王之争李渊并不是不知道,只是没有想到会严重到这样的境地,这时候李渊才是几个孩子的父亲,不再是天下地位最高的皇上,想到自己和窦皇后四个儿子就只剩一个儿子了,要这皇位有何用?这天下有何用?群臣的慑服,后宫的享乐又有何用?不由悲从心来,就嚎啕大哭起来。

房外站着李世民和长孙二人,听着房内的哭声李世民一阵茫然:“观音婢,这种事也会报应在我身上吧。”

长孙含着眼泪对李世民说:“殿下,皇帝虽然自称寡人,但却从来都不可能只是孤家寡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得不做的,所以不要胡思乱想了,我们不这么做,或许现今太子的下场就是我们的下场,殿下往后多孝顺皇上就好了。”

第二□□议大殿,李渊看着太子和齐王的空位道:“昨日秦王平叛有功,现立为皇太子,从今以后,将士和朝堂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吧,另外参与叛乱的主谋已除,其他人皆赦免吧。”

自玄武门兵变之后,李渊的状态越来越差,越来越自闭,日日沉静在丧子的悲痛中,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对于朝事也不在关心,几天以后的朝会李渊道:“今既有太子主持,朕应当冕太上皇。”

李世民对于李渊的变化看在眼里,现在听到李渊的话,就跪倒在朝堂上道:“这大唐天下是父皇数载的心血,现在父皇身体还安康,儿臣和众大臣都愿意辅助父皇治理这天下,恳请父皇收回成命。”说着李世民莫名地想起了李渊痛哭的样子,自己也哭了起来。

李渊每天看着皇位就会想起争皇位的诸子,他不想面对这样的回忆,所以宁愿自己再也不到这个地方,所以心意已决,就颁布了诏书,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李世民,自己为太上皇。

李渊颁布传位制书的第二天,太子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是为唐太

宗,并大赦天下,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皇帝生涯,即位第二年正月初一乙酉日

(627年1月23日)改元贞观。太宗在位期间文治昭昭,武功赫赫,史称“贞观之治”。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世民登基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皇位的稳定,对朝堂权利进行了从新的分配,陇西世族逐步掌握了朝堂的大势,新皇李世民也把自己的功臣放在了重要的地方:

任命政变功臣长孙无忌与杜如晦为左庶子,高士廉与房玄龄为右庶子,尉迟恭为左卫率,程知节为右卫率,秦王府旧臣虞世南为中舍人,褚亮为舍人,姚思廉为太子洗马。

后来又任命秦王府护军秦琼为左武卫大将军,又以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恭为右武候大将军,高士廉为侍中(相当于宰相),房玄龄为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萧瑀为左仆射(亦相当于宰相),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至此,李世民集团成员和支持李世民的官员控制了国家的要害部门和职位,基本上掌握了唐朝军政大权。

对于原太子旧党李世民也以赦免收服为主,以太子洗马魏征为代表,起初太子和秦王之争时魏征经常劝说太子李建成及早除去秦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李世民问魏徵道:“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的关系呢?”大家都为魏徵担惊受怕,魏徵却举止如常地回答道:“如果已故的太子早些听从我的进言,肯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李世民更加器重他的才能,便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对他以礼相待,引荐他担任詹事主薄。李世民还将王圭和韦挺从巂州(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召回,两人和魏徵一起都担任了谏议大夫。任命政变功臣屈突通为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镇守洛阳,这样的做法也是为了避免和太子旧党两败俱伤。

李世民没有赶尽杀绝,旧党自然不用玉石俱焚,原太子党一派不得不转入了臣服,这样的臣服在各大世族的历史上不止一次的发生过,他们有足够的耐心,这也是世家不灭的基础,没有千年的王朝,但是有千年的世家,这是他们的底蕴。

李世民安抚了内臣,对于一些外臣的约束力就要相对薄弱了,贞观元年(627)年,利州都督义安王李孝常与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及其外甥统军元弘善、监门将军长孙安业等人,密谋借助禁军反叛,事发后,李孝常等人被处死。

李孝常反利州,对新继位的李世民震动很大。唐初建就陷入了太子秦王之争,当时的社会情况较之隋末乱局并没有多大改善,既有内患,又有外扰。反叛势力还未彻底肃清,因久经战乱百姓困乏,而北方强悍的突厥则乘机大肆侵扰。武德九年九月,竟兵叩都门,驻重兵于长安城西渭水便桥。多亏李世民沉着冷静,深谋大略,才计退敌兵。(此为渭水之盟,也称之为渭水之辱)所以,对于李孝常的作乱,李世民是极为重视的。他派兵平息了这次叛乱,将李孝常杀死。但是,余党分窜,祸乱未息。唐太宗很忧虑,准备派一名得力的人去代替他。经反复权衡,认为此时的扬州都督武士彟最合适,于是,任武士彟为利、隆、始,静、西、龙等六州诸军事、利州都督。

玄武门之变的影响似乎变没有波及到长安城以外的扬州,武士彟在得知玄武门之变以后一直在等待新皇李世民的召回诏书,因为他并没有在这场变革中拥立新皇,他认为自己的扬州都督会很快就被替代,没想到左等右等等来的却是赴任利州的圣旨,(为情节省)所以武士彟携家带口前往这个反叛之州,武士彟仕利州至贞观五年。

武士彟是忠于李渊的,所以在玄武门之变后整天在厉马秣兵的等待,他不知道李渊心里的想法,但他已经为李渊做好了准备,起兵勤王或是其他,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李渊禅位的消息,这天武士彟枯坐了一整天。

杨氏:“大人,既然这场皇位之争已经结束,就不要多想了。”

武士彟:“牡丹,你说这样的结局是皇上想要的吗?”

杨氏:“大人,哪里有这样的说法,秦王不论才学还是勇武皆胜过太子,之前皇上也是在矛盾罢了,若皇上真的十分属意于太子就不会为谁来继承大统左右为难那么长时间,现在只有秦王,皇上禅位也是最好的选择了,至少这天下还是皇家的,大人不是也希望秦王继位么。”

武士彟:“就是不知道新皇对我这样的老臣怎么想了,还是做好解甲归田的准备吧。”

杨氏:“大人可能多虑了,虽然一朝天子一朝臣,但太上皇还健在,皇上不会对大人这样的一干老臣怎样的。”

一切正如杨氏的预料,李世民继位之后并没有马上召回武士彟,这证明了皇家对于武士彟还是信任的,直到李孝常叛乱,武士彟领旨督办利州。

武士彟:“督六州之事,没想到我还有再被重用的机会,这是皇上对几年前香火之情的提携吗?”

武士彟和杨氏都想起了三年前离开长安之际,二女的百日宴上李世民的到来,二人都没有想到那时的一次见面会有现在的香火之情,二人一直以为武士彟就算不被卸职闲赋,也会在扬州任上终老,现在皇上不但没有忘记武士彟,还临危受命,把叛乱危局之下的利州交给他,或许也是李世民对于武士彟的认可,武士彟和杨氏终于把所有的忐忑和不安放了下来,举家离开扬州去往利州,扬州百姓听闻这件事,都自发的十里长亭来为这位给扬州带来重大变化的好官送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