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们 > 第99章 宗正三公闭门磋商 皇帝无奈乱刀乱麻

第99章 宗正三公闭门磋商 皇帝无奈乱刀乱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宗正寺卿李道宗过来之后李治把高阳公主上告的御状递给他,算是让他先了解一下“案情”,顺便还想让李道宗有一些眼力劲儿,不要把这件事闹到不可收拾,自己不好做这个和事佬,但李治还是希望李道宗能做,一来是因为他宗正寺卿的身份,二来李道宗也算是李氏的一位长辈,李治希望高阳公主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好好的把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再说了本来就是屁大个事。

李道宗先是认真的看完了高阳公主的御状,再结合他在外面听到的关于房家内讧的流言算是大致掌握了这件事的内幕以及利害关系,之前高阳公主也知会过他,只说重要的时候希望得到族叔的支持,高阳公主这是要打感情牌了,李道宗也不好拒绝。

从文成公主和亲之后,高阳公主就对这个挚友的父亲多家关照,后来松赞干布去世后高阳公主一心想把文成公主给接回来的心意李道宗也都看在眼里,所以李道宗对此也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几次都在朝堂上支持高阳公主,当然另一方面李道宗也是宗室的一部分,支持高阳公主是理所当然。

只是对比高阳公主之前的事,先是要文成公主,后来要东宫之位,李道宗还可以支持一下,因为有商量的余地,现在是要国公爵位,在这件事上面李道宗就很为难。

他一开始以为高阳公主的知会是让他在这件事上面评评理,帮助高阳公主挽回因为坊间流言损害的名声,没想到看到御状之后是想要罢黜房遗直梁国公的位子。

好家伙!

李道宗这会儿的惊讶不亚于一开始看到御状的李治,坊间的流言只是说高阳公主和自己的大叔矛盾,可没说是想要取而代之啊!同样作为大唐的名臣,李道宗太知道一位国公的分量了,再别说李道宗还是和房玄龄同朝为官几十年,他更明白房玄龄这位千古名相的声望!

如果今天自己做了这样的决定,且不说会被会被御使弹劾,会不会被跟房氏交好的家族上告?大概率是躲不过!

就算单单一个戳害功臣之后,在百姓里的名声也会毁于一旦,万一到时候引发民心危机,皇帝再把自己推出去担责,那就是名望和官位尽失,得不偿失了,所以现在自己就是不做不错,多做多错,自讨苦吃,真不是一个好差事,同时李道宗心里也在对高阳公主腹诽,自己这个侄女真是越发的能胡闹了,也太不知深浅了!

现在高阳公主的“知会”让李道宗很为难,难怪皇帝会把这件事扔给他,这就是烫手的山芋啊!感情皇帝是自己搞不定这件事,所以让自己来“背锅”来了,仅仅因为失礼这样“莫须有”的原因就想罢黜一位国公爵位,她难道以为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吗?就算是英明如太宗皇帝还要“容言纳谏”呢,更何况现在的皇帝李治还并没有太宗皇帝的威严,李道宗对于“拖自己下水”的李治也有一些不满,自己这个宗正寺卿就能为所欲为?李道宗一时间也体会到了李治左右为难的绝望。

要不说人在极限逼迫之下会有奇思妙想呢,在自己左右为难的时候李道宗终于急中生智,领悟了有样学样,祸水东引,找人背锅,金蝉脱壳的至高秘技......

既然自己管不了又躲不了,那就让有人在其位谋其政吧,到时候出了问题再分担责任就行了,重要的是把自己保出来,还要做到有理有据,李道宗也打算学着李治的方法拖人下水,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既然高个儿不顶,那就多拉几个人顶,这叫分摊伤害,万一死道友不死贫道呢......

李道宗也是成名已久的老狐狸,甚至在军事上的才能被李世民评价可以媲美大唐军神李靖和李绩。

所以李道宗一脸认真道:“皇上,臣以为长公主殿下在御状中所言梁国公折辱皇家威严的事很大!不可小觑!”

李治和高阳公主都是目瞪口呆的看着李道宗,李道宗这是不明白李治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思吗?怎么还拱火了?嫌事情闹得不够大吗?

高阳公主也忽然开始不明白这位叔叔的想法,自己现在闹得还不够大吗?高阳公主的意思是内部处理,达到目的,见好就收,把这件事低调处理一下,并不是说事情越大越好,那李道宗这是什么意思?

李治看着认真的李道宗感叹自己失算了,这是一个老糊涂啊!但还是不动声色的问道:“哦,爱卿怎么说?”

李道宗道:“皇上,折辱皇家威严就是无视天子颜面,天子的事自然就是天大的事,再者,臣这个宗正寺卿只是从三品的官职,怎么可以评断正一品的长公主和国公的案事,所以臣以为,这件事已经不是臣一个区区宗正寺卿能够评断,应该让三公来做会审。”

李治听了李道宗上纲上线的话愣了一下,然后不由感慨这哪是什么老糊涂,这是老狐狸啊,分明也是看明白这件事不好做,又躲不开,就想把水搅浑,这狗屁的天子的事就是天下的事!那天下的事就是大家的事了,大家的事那就一起做!

眼下李治只能含泪同意李道宗的说法,李道宗是“万一”死道友不死贫道,李治是“必须”死道友不死贫道,这个麻烦必须不是自己的锅!

看着各自心怀怪胎的李治和李道宗二人,高阳公主也愣住了,她事前想了很多但这个结局是她没有预料到的,她只是想找借口让房遗爱代替房遗直的爵位,这件事有这么难吗?至于让皇帝和李道宗唯恐避之不及吗?

高阳公主不想一想她想要罢黜一位国公的事会是一件小事吗?是可以低调内部处理的吗?有些事是小声商量就代表是小事吗?是低调处理就是小事吗?高句丽王庭一夜之间被渊盖苏文改旗易帜,李世民一夜之间事变玄武门,哪一个不是低调处理?于无声处听惊雷才是真正的大事,她高阳公主还没有低调处理的这个实力!

就这样,因为高阳公主,一件家务事被三公会审!?

不过高阳公主转念一想,就算是三公会审也无所谓,所为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现在太尉是长孙无忌,司徒是荆王李元景,司空是吴王李恪,这么一看,三公里面有两个宗室李姓之人!三公会审也是自己占便宜,另外还有宗正寺卿李道宗做陪审,高阳公主想不出自己怎么输。

不消片刻的功夫,长孙无忌、李元景、李恪诸三公听宣进宫,再加上早已等候的李治、李道宗、高阳公主三人,这样现场就形成了长孙无忌一人面对一群李氏的情况,看着这一圈面孔,就连李治都觉得罢黜房遗直这件事要被高阳公主办成了,但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高阳公主办成,那也没有他这个皇帝的责任了。

只是并不会出现大家预想中李氏宗亲围剿监国长孙无忌的结果,现在是三公会审,高阳公主是上诉方,没有评断权,李治这个皇帝是主持人,不介入其中,所以能决定对错的就是三公外加李道宗这个宗正寺卿半个,按照票数原则,总共三票半,高阳公主一方胜率依旧明显。

不出所料,作为高阳公主为房遗则选定的亲家,荆王全力支持高阳公主,算是一票领先。

李道宗虽然在之前不想承担这件事的全部责任,推脱了一下高阳公主,但这时候成了大家一起背锅,也是义不容辞的支持她,高阳公主一票半领先。

这么一看高阳公主已经胜券在握,就算长孙无忌一人反对也无济于事。

果然长孙无忌皱着眉头道:“就算是历朝历代也没有这样荒唐的事,因为出嫁公主的家务矛盾,直接罢黜一位国公的爵位,这已经不是儿戏,而是胡闹,是笑话。”

长孙无忌的话并没有让李元景和李道宗改变自己的立场,这时候长孙无忌才看出来这哪是什么评断高阳公主的御状,只怕是来者不善,是宗室针对自己的举动,房遗直只是他们路上的绊脚石,所以才会成为牺牲品。

原来如此,想明白这个内幕的长孙无忌也就不在说话,用如此荒唐的借口作为政治斗争的理由,实在是有些为人不齿,这在太宗朝是万万不可能发生的,再者,表面上看这是宗室对自己的战争,可又何尝不是对李治这个皇帝的轻视呢?或许宗室现在已经是一个毒瘤。

只怕自己这一局要输了,长孙无忌在心中微微摇头,是对李治的惋惜,也有对宗室吃相难看的不满。

在长孙无忌之后,也就只有作为司空的吴王李恪没有说话,众人都不约而同的看向他。

李恪也知道自己这里有至关重要的一票,所以斟酌良久,李恪投出了奇怪的一票,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即支持也反对。

李恪认同长孙无忌的说法,所以他支持。

李恪也认同高阳公主的诉求,所以他支持。

两不相帮,这段是符合李恪一贯以来的做法,从他母亲杨淑妃开始就是标准的置身事外派,所以杨淑妃能够在李世民的后宫得以全身而退,阴德妃只能自囚掖庭冷宫,所以李恪能够在李承乾的谋逆中得以全身而退,而李承乾被贬为庶民,魏王李泰也被贬为东莱郡王,齐王李佑更是被赐死,唯有他李恪官拜司空,还有上一次高阳公主主使的东宫之争,李恪也是这样,最终成为了太子太师,这都是李恪传至其母置身事外的好处,所以也就不意外李恪做出这样的选择了。

但即使是这样的票数,结果依然是高阳公主两票比一票半获胜,难道罢黜房遗直已成定局?

可是坐以待毙不是长孙无忌的风格,这样被围剿没有援兵是必败的,别忘了,长孙无忌一样有极其优秀的军事才能。

长孙无忌不等声色的道:“皇上,事关国公之位,臣以为这样的评断没有吏部尚书的参与不合适。”

把褚遂良拉进战场,这是长孙无忌在规则内能够施展的最大空间,不过长孙无忌说的也有道理,天下官吏无不出吏部管理,再想把其他人拉进来也没可能了。

长孙无忌话音刚落,李元景、高阳公主等人马上就变了脸色,他们谁不知道吏部尚书褚遂良是长孙无忌的人?上一次东宫之争他们就是输在半路杀出的褚遂良手中,怎么可能让长孙无忌故技重施?马上就出言反对。

只是一个“不可”说出口,总要有合适的理由,可是长孙无忌能说出口就是笃定他们没有合适的借口拒绝,最后无奈之下,李元景只能道:“这本是三公会审之事,就算是宗正寺卿李道宗都只是陪审,只能算半票,现在褚遂良作为吏部尚书,也只能算半票,这已经是他们最大的让步。”

虽然这看起来是让步,实则已经把到手的胜利拱手于人,因为褚遂良的立场是毋庸置疑的。

果然,在褚遂良听诏到来之后马上反对这件事,更是不客气的表示如果做了这件事是会让世人耻笑的。

宗室几人闻言又是一阵冷哼,本来稳拿的局面就这样被长孙无忌扳回去,脸色已经很难看。

败局扳成平局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面对这样的险局,脸色也是很难看。

现在有了褚遂良的半票,二比二,李治没有想到难题重新摆到了自己面前。

这算不算多此一举?这算不算聪明反被聪明误?李治就是不想做这件事的决定才想要嫁祸于人,没想到兜了一大圈子,难题又回到了自己这里,脸色也开始不好看。

可是众人脸色难看归难看,今天这件事肯定是要有一个结果的,不可能三位三公,搭着一位吏部尚书和宗正寺卿今天解决不了一件家务事,这传出去可不好听,再就是今天的对局就是战场,还不到鸣金收兵的时候,高阳公主想要赢,长孙无忌不想输,这也是宗室和监国几次争斗局势最势均力敌的时候,谁都不想放弃,放弃就代表认输。

几人闭门磋商此事从半上午直到中午,内侍监前来问候午膳也被赶了出去,继续饿着肚子商量,然后又到了下午,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大唐朝堂地位最高的几人在商量什么重要的国家大事,都废寝忘食了,谁能想到是为了一件荒唐的家务事?几位大臣为了一件家务事进行的闭门会议,只是闭门会议也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吵得不可开交,甚至都没什么人说话,大家都知道对方的目的,反正自己不会同意,多说无益也就懒的开口。

事情发展到这样焦灼的状态大家都知道不会有结果,至于大家为什么不开口?目光齐齐看向了皇帝李治,二选一,是皇帝展现气魄的时候了!

李治在大家齐齐的注视下,气打好几处来,现在他算是体会到了做皇帝的难处,皇帝无小事啊!就算是一件小小的家务事也够几位三公吵一天了,而且还吵不出结果,到头来还是自己这个皇帝看着办,可是自己怎么看着办?自己能看着办早就办了,至于拖到现在持续扩大战场吗?

可是眼下的情势已经说明大家就等皇上的意思了,李治干脆眼一闭心一横,毕竟自己还是皇帝,他们让皇帝不舒服,那皇帝也能各打五十大板,说道:“诸位大人说的都有道理,所以朕决定:梁国公房遗直对高阳长公主失礼属实,有损皇家颜面,该责罚,但念在初犯,不至于被罢爵,所以暂时停止其梁国公爵位的俸禄和待遇,在家禁足反思,至于结果以观后续,就此结束此事,这就是朕的御批,各位大人各自归家吧。”

李治说完不等几人回应就先行离开,午膳也不去补了,都快晚上了还吃什么?气都气饱了,直接去武昭仪那里消气去了。

李治离开后长孙无忌跟李元景等人也是冷哼一声各自离去,这一次算是双方的一次短兵相接,各自都是亲自下场,代表着双方的矛盾已经是彻底激化。

对于这一次李治处理这件事的结果,双方自然是都不满意,明面上看皇帝是打个五十大板,也就是各退一步,但高阳公主自己亲自入场就是想要必胜的结果,没想到最终的结果还是以平局收场,自己豁出去脸也就这么一个结果,必定不会满意,但也算是在跟长孙无忌的斗法中赢了一小局,不是还暂时停了房遗直的爵位吗?这也算是一个好的开始,至少眼前房遗则和李元景女儿的婚事不会有问题了。

还有就是李恪和李治的立场问题,作为同一个李姓,李恪一贯的骑墙派作风让高阳公主很不满意,可是李恪现在作为宗室最位高权重者,高阳公主也不便明说,至于李治这个皇帝,高阳公主就算有不满就更加不便明说了。

长孙无忌的不满更多的是对高阳公主为首的宗室,之前长孙无忌还以为双方之间哪怕有权势之争,但也会为此起码的体面,毕竟都是位高权重的体面之人,所以长孙无忌赢也赢的体面,宗室输了长孙无忌也留了情面,没想到现在会这么吃相难看,不择手段,仅仅用一个“失礼”的借口就想夺一位国公的爵位,这不就是明目张胆的抢吗?这就有些太胡作非为了,真把他长孙无忌当做好人了?

不过对于李治的表现长孙无忌倒是认为还行,虽然有些乱刀斩乱麻,但也算是有一些皇帝该有的制衡的想法,这件事也不至于让大家闹得太难堪,还算是体面的被解决掉。

只是...长孙无忌抬头看了看这大唐的天空,乌云密布,似乎又要有雨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