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天台教观纲宗 > 第1章 第1集《天台教观纲宗》

第1章 第1集《天台教观纲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次课程,是跟大家共同研究天台宗的《教观纲宗》。在讲这个课程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为什么要学习《教观纲宗》。

学佛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主要的差别:第一种是以佛为师;第二种是以法为师。什么叫以佛为师呢?就是我们生长在佛陀在世的时代,跟随在佛陀的身边,佛陀一念清净的大悲心,他有广大的方便力,“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我们不需要学习太多的佛法,因为佛陀就是法,而且他能够把一个通途的佛法透过智慧善巧,转成我们个人化需求的佛法。

比方说空性的道理。空性它是一个通途的概念,每个人对空性的认识、对空性的契合方式是不同的,有些人适合从无常的方式契入,有些人可以从因缘的角度切入,有些人则可以直接从心性切入空性,有三个不同的角度,但是我们不知道哪一个适合我们。

如果生长在佛陀时代,他会知道精准地掌握你的需求。你在佛陀的身边,什么都不需要操心,他告诉你怎么做,你依教奉行就可以了。所以生长在佛世,是非常吉祥的事情,佛陀有很多方法来启动你的善根,佛陀是最圆满的善知识。

但是佛陀入灭以后,学习的教法从正法转成像法跟末法,佛教界进入了有法无人的时代。佛法还在,佛陀不在了,就好像一所医院,里面有很多的药,但是没有医生。当一个病人到医院去取药时药虽然很多,但他不知道该吃什么药。所以只好碰运气,跟着自己的感觉,抓到什么就吃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到了像法、末法时代,成就圣道的人很少了。不是说他善根差,而是没有人能够帮他启动善根,他根本不知道抓到的法是适合他还是不适合他。

这时历代的祖师虽然不能完全代替佛陀,但至少可以挽救这种有法无人的过失。所以宗派的建立,为佛陀的一代时教做判教就变成很重要了。这时祖师必须负起责任,把佛陀一代的时教做一个会归,整理出佛陀说法的轨则跟章法,让后世的我们能够依据这个轨则,找到与自己相应的法门。所以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每一个宗派的祖师都各自出来判教了。

在中国佛教一千五百年历史当中,影响佛教最深也最受欢迎的,就是天台宗的判教。为什么天台宗的判教受到中国历代修学者的重视呢?我个人觉得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它精准地条理化。

智者大师用三种条理来整理佛陀一代时教。第一,他从教理的浅深次第,开出了藏、通、别、圆,让你知道佛陀的教法,从浅深来说是可以做四种归纳。第二,从佛陀的表达方式,同样一个道理,佛陀可以直接地表达,也可以婉转地表达,开出了顿、渐、秘密、不定。佛陀说法的方式也是个关键。第三,佛陀说法的时机。佛陀为什么这个时候说这个法,那个时候说那个法,它前后的次第,就是五时的判释。

智者大师从佛陀的教法当中建立了三种条理,从说法的浅深、说法的方式、跟说法的时机,建立一个立体的空间。我们从智者大师的三种条理,可以隐约地知道,佛陀说法是有轨则跟章法的,在这三种轨则当中,个人的定位在哪里,你很快就知道你应该怎么走了。这是智者大师的判教第一个特点,精准地掌控了佛陀的三大条理。

第二个,就是它的生活化。

有些教法的修学,偏重在静中修,就是在佛堂可以修学,但是离开佛堂就不一定能用得上功。但智者大师他的判教、他的教观,能够让你在佛堂的修学跟日常生活的历练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他能够把坐中修跟历缘对境修做一个整合。这个部分到我们看了天台教观就知道,这是它高明的地方。因为我们一天当中在佛堂的时间少,在佛堂以外跟六尘接触的这些人事历练的时间多,所以怎样把佛堂内跟佛堂外做一个整合,就变成关键了。所以能够把高深微妙的佛法跟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是它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把佛法简单化。

他认为所有的法门,只要抓住一个核心思想就好了,就是你一念明了的心。你跟外境接触时当下是什么心态,很关键!所以天台宗是整个历代的祖师当中唯一提出观心法门的。它认为外境太广,佛法太高,但是心是你最能掌控的。

天台的教观,它具足三大特色:条理化、生活化、简单化,所以在智者大师判教以后,经过一千五百多年历久不衰。

我们今天寿命有限,佛法无穷,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把佛法读过一遍。但是如果我们学习了天台教观的判教轨则,就能够整理出一套佛陀说法的章法,我们可以让佛陀的功德重新出现。即便你生长在末法时代,也等同于正法时代。如果懂得天台宗这个系统的操作,你可以让佛陀还原,就像是跟佛陀出世一样,可以挽救末法时代有法无人的过失。你不太需要什么善知识了,这条路前面应该怎么走,哪一个地方要转弯,哪一个地方可以休息,哪一个地方应该要怎么样,你都清清楚楚。可以自利,也可以用这一套系统来引导别人修学。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佛法都学过,但是我们可以掌握佛法的轨则,就是我们学的天台教观的判教。你掌握这个轨则,很快就能知道你现在遇到障碍,应该怎么办。是直接冲过去,还是退下来,然后再转个弯,它有很多的善巧。也就是说,我们学习天台教观,可以让自己清楚地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法。

好,我们看讲义。

将述此义,大科分五。

我们要发明天台教观的法义,总共有五大科。

第一个,跟大家谈一谈天台的法脉传承。判教的成立,不是一个人一生的智慧可以完成的。这牵涉到六位祖师的努力,才让天台宗的教观慢慢地更加完美,更加地契合后世。将一个很高深的道理,经过历代祖师的努力,变成一个很生活化、很简单化的一种操作模式,这当中包含六位祖师努力的过程,我们把它解释一下,饮水思源。

第二个,谈谈天台教法跟观法的宗旨。先简单掌握它的核心思想,再进入广大的天台教观。

第三个,随文释义,正式随顺教观纲宗的文字解释其中的义理,这是我们的正宗分。

第四个,结示法要。以一个简单的讲表来总结天台教观修行的要义。

第五个,举蕅益大师的偈颂,把这一次整个天台教观的内容做一个完整地回顾。

甲一、法脉传承

我们先看第一段天台的法脉传承。这当中包括六位大祖师,我们先看启发天台宗的第一位祖师。

请合掌。先看第一段。

夫欲明天台宗之教义,须远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及《中论》,于中发明“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之要旨。

天台宗整个教观的建立,最初的启发者就是龙树菩萨。我们解释一下。

佛陀在世时说法,是大小兼弘。佛陀是一音演说法,小者闻小,大者闻大,各人得到他的理解。但佛灭度以后,没有人有这个本事了。这时就各自发挥了,进入所谓小乘的部派佛教。小乘法为什么兴盛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它得到国王的支持;第二个,得到学者的赞叹。因为小乘佛法的思议境容易理解。

所以佛陀灭度后的最初一百年,是小乘佛法兴盛,大乘佛法衰微的时代。一直到龙树菩萨的出现,才把大乘佛法重新带动起来,所以他被称为八宗共祖,所有的宗派都是以他为祖师。

龙树菩萨在弘扬大乘佛法当中,有两个很重要的著作:一个叫《大智度论》;一个叫《中观论》。这当中提出一句很重要的话叫做“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在佛法的意思就是说,想要成就佛陀的功德,有一个很核心的思想:必须具足佛陀的智慧。就是说,必须有佛陀的心态,才有办法有佛陀外在的功德,因为心态决定状态。

那么佛陀面对事情,到底是怎么想的,就很关键了。你看《心经》上说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现在、未来的诸佛,为什么成佛呢?不是靠布施、持戒、禅定而成佛的,是依般若波罗蜜而成佛的。因为成就了佛陀的智慧,所以才会有佛陀的功德。

我们作为因地的修学者,探讨佛陀的智慧就很关键了。

什么是佛陀的智慧呢?龙树菩萨归纳成三种智慧:

第一个,一切智,观一切法空,照真谛理。

第二个,道种智,观一切法的假名、假相、假用的假观,观俗谛理。

第三个,是中谛理,一切种智,空有同时,空有无碍。

龙树菩萨所以成功,就是他把佛陀讲的这么多经论,会归成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就是空、假、中三观。这三种智慧,在心中同时出现时,你的心跟佛陀的心就同一个心态了。

这种智慧远离两种过失。远离了凡夫的着有,凡夫颠倒执取,喜欢追求有相的事,喜欢美好的东西。也远离了二乘人的偏空,二乘人是把所有的相状全盘否定,把生命的价值完全放弃。一个是着有,一个偏空。而龙树菩萨的三观智慧,可以把一个人带到中道平衡的概念。我们可以对人生的因缘不贪着,但是也不排斥。因为你可以借相修心,你不能够着相,但是可以借相。

所以龙树菩萨的中道思想,建立了大乘佛法的核心价值。我们对人生不能过度地追求,但是也不需要一昧地排斥,它对你是有价值的。如果你善加利用顺境、逆境,对增上是有帮助的。你不一定要远离人群,因为人生的假相没有好坏,损益在人。就像蕅益大师说的,它就像一颗宝石,你操作失当,手就被宝石割伤了;你操作得当,它就是一个珍宝,它会让你富贵。

龙树菩萨提出三智的概念,把空、假、中三观厘清出来,建立一个大乘的核心思想,也影响了天台宗的祖师了。

我们再往下看,看第二段。

其后北齐慧文禅师,读《中论》云 :“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恍然大悟,遂开 “空、假、中三观 ” 的止观法门。

严格来说,天台宗的初祖,应该是慧文禅师。慧文禅师读龙树菩萨的《中观论》时,从《中观论》里面看到一句话:“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个因缘所生法就是我们的所观境,包括今生所有面对的人事因缘、成败得失,都是假借因缘,都是因缘借来的。如果你借的因缘,是一个罪业的因缘,遇到的是一种痛苦的感受;如果你借的是一个善业的因缘,那就是快乐的感受。

这么多因缘,我们怎么观察呢?龙树菩萨从三个角度观察:一个是“我说即是空”,这个“我”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八地菩萨,所以这个“我”说,就等于是佛说的意思。就是从它的本体来看,是空性的;从它的作用来看,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从平衡的角度来看,它是空有同时、空有无碍的中道思想。

慧文禅师看完这个偈颂后,建立了一心三观的止观法门。所以天台的教观最初的核心思想,是从一心三观开始的。

一心三观,我们先谈一心,再谈三观。

天台宗的概念是认为因缘太复杂,涉入了因缘,就会失去方向。因为因缘是无量劫来生命的业力变现出来的,它是没办法处理的。所以把因缘区分一下,分成外因缘跟内因缘。外因缘别碰,因为它不是重点,只是一个枝末。要注意内因缘,就是心。

所以天台宗把因缘分成内心跟外境,认为内因缘主导外因缘。希望明天更好,就要注意你的内心世界了。就是说,事情本身不是重点,而是面对事情时用什么心态,这很关键!因为它的相续会创造你的未来,主导你未来的生命。天台宗认为,把内心观照好了,外境就能正确地显现出来,所以观照有调伏、有引导的意思。所以天台宗就是观,看到事情就观自己的内心,即空、即假、即中,当体即空、当体即假、当体即中。

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想要了解生命,只要观这一念心,就知道你的过去,知道你的现在,也知道你的未来。比方说,你前生是个男人,今生变成一个女人。我们从观心的角度,“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我们看到,人生的本质,本体是不存在。因为你前生是个男人,你有男人的外表,有男人的思想;你现在变成女人,有女人的思想,女人的外表,所以我们找不到一个恒常不变异的东西。你前生的外表并没有留到现在,前生的思想是个男人,那是要成家立业的;你变成女人,相夫教子,这个思想完全不同。我们找不到这两个本质上有什么连贯性,所以从本体来看是空性的。

但是从作用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今生的生命跟前生的生命,在作用上有连贯性。你今生烦恼的厚薄、善根的浅深、喜好,受了前生的影响。就是它显现出来的假名、假相、假用,有它一定的等流性,所以亦名为假名。

你稍微看一下你的内心世界,就会知道你前生喜欢做什么事。有些人喜欢布施,前生布施的业造得多,布施的善根深厚。所以我们从今生的等流作用中,也隐隐约约知道,过去生我们做过什么好事,也做过什么坏事,这个就是假观。从内心的活动相状,可以推论过去,也可以推论未来的结果,明因识果,就像水流一样。你可以类推,从等流性,你可以知道上游怎么回事。如果你不改变,也可以类推你来生是怎么回事,下游怎么回事,这就是假观。

把体性的空性跟作用的因缘假相结合起来,就是中观了。所以往你的内心世界深层去看,你的过去、未来、现在就看得清清楚楚了。什么叫过去?它在你的内心留下一些痕迹的。虽然体性已经消失了,但是过去已经跑到你内心世界,存成一种潜在的功能。稍微仔细想一下,就会发觉你不是今生才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从观心角度,可以了解过去,也可以规划未来,我们更可以把握现在作一些调整。

所以天台的教观最初的一个思想概念,就是慧文禅师的观心法门,一心三观奠定了整个天台宗的观法。就是人生太复杂,寿命太短暂,唯一能够掌握的就是内心。掌握内心,就掌握所有生命的因缘了。这是天台宗非常重要的一个贡献。

好,这是天台宗的初祖,他奠定了天台宗的观法。

我们再看天台宗的二祖,慧思禅师的发挥。

讲义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慧文禅师以“ 观心法要 ”口授南岳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于遍亲禅德,广学摩诃衍后,常居林野,专诵《法华》,经行修禅。

慧文禅师从《中观论》体验出来的一心三观的观心法要,口授给南岳的慧思禅师,所以慧思禅师等于是他的法子。慧思禅师在得到一心三观以后,自己修学,也参访很多宗派的大德,广学大乘的经典。一方面在寂静处修行,一方面诵《法华经》经行修禅。

慧思禅师,他的贡献,在于开始引进了《法华》的思想。慧思禅师的教观思想主要来自于《中观论》,它是比较扼要的思想,但是《法华经》就不一样,《法华经》是一个很庞大的成佛之道。我们讲到慧文禅师是奠定了观法,慧思禅师从前面的依止《中观论》而转成依止《法华经》,所以这对天台宗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他对教法的判释,对智者大师的影响就很大了。也就是说,慧思禅师最大的贡献,是他成功地把一心三观的思想跟法华三昧的思想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对后面的智者大师影响非常大。

这一段是他的师承。我们再看他进修的突破,看第二段。

后于一夏安居中,昼则驱驰僧事,夜则坐禅达旦,于初三七日,引动八触发根本禅,因见三生行道之迹 。至夏竟受岁,将欲上堂,乃感叹曰:“昔佛在世,九旬圆满,证道者多,吾今虚受法岁,内媿深矣! ! ” 将放身倚壁,豁然大悟契证 “ 法华三昧” ” 。

慧思禅师一方面传承慧文禅师的一心三观,一方面融入了法华的思想。然后他就找一个寂静处经行修禅。在一个结夏安居时,九十天的用功,白天为僧众作务修福,晚上就打坐修止观。经过了三七日时,引动八触发根本禅。

八触是从欲界定到未到地定。从未到地定要入根本禅中间,身体会有变化。因为欲界的色身,是一个粗重的地水火风四大。但是初禅,它是一个□□天的功德,四大特别精妙。所以从欲界的色身要转成□□的色身,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气场,这个气场周遍身心,让身心有很大的触动,然后非常地法喜快乐引动八触。所以从未到地定要到初禅时,一定要经过八触。

八触过后他出定,初禅就成就了,成就以后就有神通了。从神通当中看到过去世,三生行道,三生都是出家人,用功地行道,这个是讲到他三七日期间。继续用功,到九十天结夏安居要圆满了,准备要受羯磨法时,上殿之前就带着惭愧心的感叹。他说:佛在世的时候,佛弟子们九旬用功,很多人成就圣道,得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说:我这九十天用功下来,除了得到初禅以外,什么也没得到,虚受法岁,非常地惭愧!

他的禅定的定力跟观慧,加上惭愧心以后,不得了了!他把身体放下,要下座时,豁然大悟!契证“法华三昧”。

慧文禅师开启了一心三观,而经过慧思禅师跟《法华经》的印证、开显以后,从一心三观而提升到广大的法华三昧的思想。这个是他经过九十天,得到很大的心得。

这法华三昧它的境界有多高呢?后世的判教,认为它等于是圆教相似位,已经断了见思烦恼,了分段生死了。但是圆教的人修行,那是日劫相倍。你掌握《法华经》的思想,掌握一心三观时,两个同样的烦恼,同样的业障,如果依止《法华经》去修学,你的超越是每一天看得出来,因为你方法操作得当。就像我们今天去 downtown(市中心),你说我用跑的,跑过去也可以,骑脚踏车也可以,但是你开一辆很好的车子,一下子就到了。

所以同样的烦恼跟罪业,在佛法来说,根本不是问题。佛法的进步快慢,跟烦恼根本没有关联。关键是你掌握一个正确的方法,这很关键!因为黑暗永远不是光明的对手,问题是你的光明有多大。我们无量劫来流浪到现在,你现在的业障跟他的业障差不了太多了。你说,我今生没有造罪。今生跟无量劫比起来,今生是一个小水滴,跟整个阿赖耶识大海比起来,你今生小水滴是清净的,那算得了什么呢?关键是谁能够把阿赖耶识改变,这个就是方法的问题了,不是体力的问题了。

所以掌握一个正确的方法就很关键了,就是《法华经》讲的“乘”。他今天坐的是大白牛车,你今天坐的是羊车、鹿车,就不一样了。诸位!有些人进步慢,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不懂得方法。也不是你业障重,其实大家业障都差不了多少,但他掌握了一个正确的方法。因为业障本来就虚妄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我们今天不是说谁的心有多黑暗,关键是谁能够启发光明,学佛的关键成败在这里!

所以慧思禅师把慧文禅师的一心三观跟《法华经》的心得结合在一起,启动了心中第一道光明,成就法华三昧,成就圆教的相似位。

再往下看他最后的弘化,最后一段。

自是以后,所闻之经,不疑自解。后著 《大乘止观》,奠定台宗教义之基础。

慧思禅师成就法华三昧以后,他的心跟别人不一样了,那是一闻千悟,所闻之经,不疑自解,他作了《大乘止观》,奠定天台宗教观的基础。

了分段生死,如果你用无常观来修,用小乘的观法,观无常,观人生的变化,从变化当中确定人生是不安稳的,所以无常故苦,人生是充满痛苦的,因为你没有得到一个安全感。你说,欸!你为什么没有安全感?人生本来就没有安全感,因为你今天跟昨天就不一样了。你不知道得到的东西什么时候要失去,这跟福报没有关系。有钱人也没有安全感。从人生不安稳、没有安全感里面,所以定义作“苦”。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人生,你没有掌握权,所以无我,你没有办法主导人生,它是业力所变现的,是业力说了算,不是你说了算。你现在能够说了算,那是因为你有福报力,有一天福报享尽了,你试试看,一杯水都喝不下去了。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遵循小乘的道次第修下来,利根三生,钝根六十小劫了分段生死。

但是慧思禅师的一心三观跟《法华经》的结合,他九十天了分段生死,九十天!你就知道方法多重要。所以,突破障碍不是体力的问题,是智慧的问题。

我们看到慧思禅师的成就,他把一心三观结合了《法华经》。一心三观跟《法华经》,对智者大师的确是有很大的启发。

我们先看影响天台教观最重要的祖师——天台的智者大师。

有五段,我们先看第一段。请合掌。

智者大师,从慧思禅师学,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 普贤道场” ” ,为说 “ 四安乐行”。

天台智者大师,从慧思禅师学,这有一个过程,我们简单解释一下,因为这影响到他后世的发展。

智者大师是在湖北乡下的一个道场,叫做果愿寺出家的。他拜了一位老和尚叫法绪法师,法师已经六十几岁了。那时乡下道场都贫穷,都要工作的。白天到田里工作,晚上收工以后,上完殿,大家累得都睡觉去了,但天台智者大师他不是。

有些人想:反正因缘不具足嘛,那就随缘吧;有些人就是:我一定要用愿力来取代业力。天台智者大师忙完以后,勉强自己到图书馆去看书。虽然看不懂,但是他还是心生好乐。

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他遇到慧旷律师。慧旷律师跟法绪法师是同参道友,但是慧旷律师比较年轻,大概四十多岁。慧旷律师晚上也到图书馆看书,就注意到这个小沙弥,看书的眼神跟一般人不一样,充满了好乐,充满了专注。第二天就跟他师父说:你这个小徒弟不是一般人,是法门龙象,他不是你能教化的。法绪法师也很不错,他说:我没办法教,你帮我教化好了。就请慧旷律师把智者大师带走。

慧旷律师把智者大师带到了大贤山。他教智者大师两个东西:第一个教他戒律,基本的戒律,出家众的身口意的威仪;第二个教他大乘的方等经典,基本的经典。还没有教到那么高深的《法华经》,就《金刚经》这些基本的概念,破障的概念,这个时候还没有进入佛法的核心思想,没有中道的一心三观的思想。

智者大师跟慧旷律师学了四年,从十八岁学到二十二岁,打下了大乘的基本概念,中观、唯识的概念,空性缘起的概念,但是他还没有办法做一个整合。

四年后,慧旷律师觉得,他已经没办法教智者大师了,尽传所学。所以慧旷律师就把二十二岁的智者大师,带到了大苏山,去亲近当时最有成就、修证最好的慧思禅师。

智者大师当时才二十二岁,是刚受完戒没多久的比丘,慧思禅师已经是五六十岁的老法师了。慧思禅师在课堂第一眼看到智者大师时,讲了一句话: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一起在灵山同听法华,因为过去业缘的牵引,今天又再见了。慧思禅师跟智者大师以前是佛在世时,法华会上一起的菩萨。

慧思禅师觉得智者大师有《法华经》的善根,就为他安置了修行法华三昧的两个重要的方便:第一个帮他安置一个道场——普贤道场(就是以普贤菩萨为本尊,它有各式的摆设);第二个,在行法上遵修四安乐行。

《法华经》有一部叫〈四安乐行品〉,讲到修《法华经》的一个准备。第一个,愿安乐行。要有广大的愿力,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个人的解脱,唯依第一义谛发菩提心,为利有情而成就佛道,愿安乐行。第二个,身安乐行。要远离身业的十种过失,杀、盗、婬,远离种种的热闹,远离攀缘,远离沙弥小儿,要跟小孩子保持距离。第三个,口安乐行。远离两舌、绮语、妄语、恶口。第四个,意安乐行。遵修止观,对治散乱跟颠倒。

这个时候,慧思禅师等于是直接为他安排了修《法华经》的整个仪轨跟行法。智者大师在修学当中,得到什么心得。看第二段,他的修证。

于是精进行道,经二七日,诵《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云:“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静发。思师叹曰:“非尔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再解释这一段智者大师的修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