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天台教观纲宗 > 第11章 第11集《天台教观纲宗》

第11章 第11集《天台教观纲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戊二 、 明别五时

分三:初、明根钝具经五味。二、明稍利随时得入。三、明未熟更待后教。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九页,我们看戊二、明别五时。

天台智者大师把佛陀说法的时机,分成五个阶段,就是所谓五时的概念。它的内涵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权法,一个是实法。就是说,佛陀说法,他有两种方式:第一个,他站在众生根机的角度来说法,这个叫作为实施权;第二个,佛陀站在自己内心的世界来说法,这个叫作开权显实。所以他是为众生说法,或者是站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讲出真实的法义,有这两种的差别。

这个权实之间的操作,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说作为一个凡夫众生,我们在娑婆世界流转时,每个人各有各的希望,各有各的追求。有些人追求财富,他一辈子的目的就是增加财富;有些人追求声名;有些人追求恩爱的眷属;有些人追求身体的健康庄严等等。这么多的追求,其实它有个共同点,就是以一种攀缘的心来处理他的生命,就是他的心跟外境接触时,他的心是住在外境的,心随境转。

那么心随境转的后果,有两种情况会出现:

第一种,当你接触一个善良清净的因缘,比方你来到三宝的地方,就容易造诸善业;如果你遇到恶因缘的刺激,就容易造罪业。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凡夫众生,你是没有主宰性的。你的心受了外境的控制,外境要让你快乐,你一定会快乐;外境让你痛苦,你只好痛苦;外境让你造善造恶,你也会造善,乃至于造恶等等。所以我们在这种外境的活动当中,善恶的夹杂,流转到现在,变成一个生死罪障凡夫了。但是在生死罪障的因缘当中,我们还有一念佛法的善根,来到了三宝门中开始修学佛法。

唯识学把凡夫的生死罪障,区分成两块:从外在的因缘看就是生死业力;从内心来看,就是颠倒妄想。所以我们每个人是带了生死业力,带了颠倒妄想来学佛的,没有例外,只是轻重的差别。生死罪障凡夫一跟佛法接触时,他第一件事情要处理生死业力这一块,这是现实问题。因为我们离苦得乐的追求,会超过出世解脱的追求,因为痛苦是我们最急迫处理的。

所以基本上所有学佛的人,都是会先处理业力的问题。比方说,我们开始去拜忏、持戒、修福乃至于念佛等等,我们刚开始会以善业为住,在善业的因缘当中得到一时的安住,就是说我们刚开始时,只有事修没有理观。

但是,在佛教里只有事修,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你会发觉时间久了以后——弟子心不安,虽修善业,心不安稳。为什么不安稳呢?因为内外是相通的,你只是处理外在的业力,虽然不断减少你的罪业,增加你的善业,但是你可别忘了,这个罪业是你无量劫的累积,你不可能短时间处理的,这第一点,业力的势力强大。

第二种,业力它会受妄想的激发。所以你只有处理外在的因缘,没有处理内因缘,你会经常有挫折感:我明明造了很多的善业,但是我痛苦依旧,业障依旧。因为业力跟妄想是互通的,业力会激发你的妄想,妄想也会激发业力。

所以,不重视心理素质的提升,只是外修善法,你解决的痛苦是很有限的。就像有些人,他不重视第六意识智慧的观照,只重视第八识事修的业障消除,就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块玻璃是永远擦不干净的。

我们从佛陀所施设的善巧方便的善业当中的修学,进而开始静下心来学习佛陀的教法——开始向内观照了,我们知道处理业力已经不足以解决生命的问题了,所以开始处理内心妄想的问题。

按照智者大师的分判,一个人开始向内观察内心的相貌,会有四种可能出来:

第一种,叫作三涂种性的相貌。就是你在过去的生死轮回生命经验中,虽然生命结束了,但是你内心会留下一些影像,而且都是邪恶的影像多。所以你人生里面,就经常容易生起恶念,因为这个影像会让你产生牵动,产生对立心,产生瞋心、贪爱等等。

因为你心中留下的邪恶影像太多了,过去生数数现行,深生好乐,累积很多很多的影像。虽然这个影像的外境已经结束了,但是内心没有结束,心中还有所取,你把这个影像取来放在心中,不断地分别攀缘,这个叫取相分别,叫遍计执。你过去的影像虽然已经结束,但是你的内心没有结束,邪恶的影像你累积太多,就产生很多的恶念。如果不改变的话,这种人在成佛之道当中,他要先去一趟三恶道的,这是迟早的问题,因为他的业力在心中已经成熟了,这个种性已经成就了。

第二种,叫作人天种性。就是说,这个人累积很多慈善的影像,他很容易做出人天的善法,如果他不改变,住在这个影像当中,在成佛之道当中,他会先去人天享受快乐,然后才会产生出世的解脱。

第三种人,叫作出离的种性。就是他对人世间是极度地厌恶,遇到事情时,会把自己关起来,逃避外在的因缘,向内找到一种寂静的安稳处,这种人在成佛之道当中,他会先到二乘成就涅槃。

第四种人是菩萨种性。他在过去生的影像当中,曾经行过菩萨道,但是对于佛道的追求,对众生的度化,对佛道跟众生的影像产生执着,所以他会在菩萨分位的功德当中产生一种贪爱,会延迟他成佛的时间。

总之,我们心中会累积很多影像,可能一个人有两个影像,或者三种种性、四种种性,他不是单一的种性,而是很多元化的种性。

从天台宗的角度来说,你学佛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带回家。就是你现在必须要把你的心,带回到你生命的原点,叫作即空,观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就是离一切相。我们现在不能站在现在的角度来面对生命,因为你现在处于不正常的状态。

我们经过长时间生命的经验,长时间错误的学习,心中有太多的影像,太多的垃圾,如果你今天不处理这些垃圾,不把生命归零,不把心性归零,就开始学佛,你就会产生很多的偏差,你在成佛之道的过程当中充满了崎岖,历尽沧桑。所以,你一开始没有走好,后面一定要付出代价,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学佛,他不清空自己的影像,直接学佛,直接发菩提心。他开始受菩萨戒,发菩提心时,并没有把内心归零,他会夹带过去的习气。这个菩提心里包含着过去的习气,可能是一种对立的瞋恚心的习气,也可能是一种二乘的习气,也可能是一种人天的习气,也可能是他过去菩萨道的习气,这些影像对你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你这个菩提心夹杂毒药的时候,你修到最后,你舍掉,不甘心;不舍掉,它不断地障碍你,弄到最后你进退两难。

这就是你一开始因地没有走好,你的成佛之道就得付出代价。要你全部放弃,从头开始,你可能心不甘情不愿,你就着过去带有夹杂的菩提心一路修下去,不断地调整,那你就大费周章了。

所以,按照天台的思想,就是说安住一个真实的法很重要!安住现前一念心性,就是说,你现在学佛时间还没有很长,赶快把自己的因地先端正,怎样端正呢?

第一个,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就是说,先把自己的影像全盘地否定,这就是为什么禅宗修行当中,一定要先脱胎换骨,要彻底地大死一番。不能一开始就相信自己,一开始要先否定,佛法是否定门入,肯定门出,先大死地否定自己,告诉自己,这些影像都不是你本来的东西,离相清净,这一点很关键!

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它为什么空呢?因为你生命的原点是本来无一物的,所以它是空。当然你也可以用中观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但是用《楞严经》的空更彻底,就是回归到你的生命从什么地方来?找到你的原点是本来无一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把你过去生命经验当中所累积的这种性格倾向全部放下,让你的心回到你最初的原点,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是第一个概念。

第二个,即假。你在清净的本性当中,观察你具足无量的性功德,你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你从清净的心中发起广大的誓愿时的菩提心就非常可贵,它没有夹杂任何毒素的,是纯粹的菩提心,离一切相而即一切法。当你回归到一念心性时,虽然你的心中妄想依旧,业力依旧,但是你不随妄转,因为你内心当中,安住在两个非常重要的重点:一个是清净心,一个是菩提愿。

就是说,你现在虽然有很多妄想,但是不能把你的菩提幼苗住在妄想里面,你要把妄想拨开来,找到一个干净的土地,重新把你的菩提苗种下去,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如果你的菩提心种错了,以后会非常后悔,就像阿罗汉,最后在法华会上痛哭流涕: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我当初的菩提心就是种错了,我发了一种出离心,我过去因为生命的经验、错误的学习,让我厌恶生死,欣求涅槃,这种影像刚开始让我离开了三界,但是离开三界以后,这种法执,处处构成障碍,害苦了阿罗汉。

所以,影像不可怕,问题是你怎么把它拨开来,找到你生命清净的土地,重新把你的清净心、把你的菩提苗种在一块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色受想行识的土地,把你的菩提苗这种实际理谛种下去,把你的清净心、菩提愿从这个地方扎下去,重新开始。那么你重新开始称性起修,依止一念的清净心所修的善法,就不断地增长你的菩提愿,这个时候以实法带动权法,权法又增长实法,你就走上了一个成佛的正确跑道。

你的结果有两个:

第一个,你会比一般人超越得快。两个人同样的烦恼深重,同样的业障深重,但是你的因地发得真实,先做一个拨开妄想的动作,安住清净心的动作,再去灭恶,会比一般人快。按照天台的判教,日劫相倍——你修一天超过别人修一劫。我们以前业障一样深重,烦恼一样深重,我怎么看你每天进步,我怎么三五年没什么进步?方法真的不同,因为你们两个人坐在不同的车乘,有些人骑脚踏车,有些人坐汽车,当然进步会不一样。

第二个,到了净土以后,你们两个在成就功德、成就三昧神通时也不一样。有些人是师子奋迅三昧,他那个三昧一修,他的心就会特别灵巧;有些人修了半天,功德就是积集不起来。所以你在因地当中,花一点时间把这个菩提幼苗种下去,你未来灭恶生善,就是乘上一个大白牛车,时间的快速,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天台教法,就是说,到底什么是佛陀的真实义?到底学佛有没有捷径?还是每个人都要经过同样的过程?其实不是,我们有不同的烦恼,不同的罪业,但是在解决问题时真的是有捷径的,叫一佛乘。捷径就是说,必须要找到你内心深处的那一念离相清净的本性,然后从那个地方重新开始把心带回家。先不要管你现在是怎么样,先找到你原来是怎么样,这个是整个学佛的关键!

我们来看五时的判教。这个当中有三段:第一、明根钝具经五味;二、明稍利随时得入;三、明未熟更待后教。

我们先看第一个,己一的明根钝具经五味。就是这个人根器非常的迟钝,他一定要经过五个阶段,一个阶段都不能少,才能够发起清净广大的菩提心。

我们看第一段:

次明别五时者,乃约一类最钝声闻,具经五番陶铸,方得入实。

这个别五时,就是说,有一种根钝的声闻人或者是人天种性的人,他一定要经过五个阶段的陶冶铸造,才能够会归到一念心性,发起真实的菩提心,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根钝就是说这个人进步很慢。如果你今天带着妄想习气来修学,就是你过去已经形成一种习惯性了。比方说,这个声闻人,他过去的生命经验,给他的结论就是人生是痛苦的,他本身已经有这种习气了,他学佛以后没有得到善知识的引导,就按照自己的习气去找相应的法,跟着自己的习气去学佛,所以他就专找这种声闻法,就去好乐声闻法。有些人一接触声闻法,生命是无常是痛苦的,他心生大欢喜,因为跟他内心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声闻人对苦谛的法很执着,厌离生死,欣求涅槃,这种人,执着的相状很坚固,他成佛之道就历尽沧桑了。

我们来看看他要经过什么过程,先看第一个:

所谓初于华严,不见不闻,全生如乳。

佛陀出道以后,佛陀先不考虑众生的需求,因为他面对的是大乘根机已经成熟了的众生,所以佛陀先把他内心一心真如的功德妙用全部显出来,把一个身为大富长者的富贵珍宝显出来,现出千丈的卢舍那的报身,说的是一佛乘一真法界的妙法: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那种事事无碍的法界。当然这种声闻人,他住在心中的妄想,怎么可能看到佛的功德?所以他不见不闻。

在天台宗,学佛过程它很重视两件事情:第一个,你所见的佛陀是何身;第二个,你所听的法是何法——见佛、闻法。声闻人是有眼不见卢舍身,有耳不闻圆顿教,他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也没听到,所以说全生如乳。

我们看天台的判教,声闻人内心对苦谛的执取,他在华严会上一点好处都没有得到。就像一个乞丐,好不容易回到自己的家,大富长者是想把他找回来,但是他以为大富长者要伤害他,所以只好惊怖逃走!为什么呢?他内心自卑!所以他刚开始跟大富长者接触时,是完全都没得到好处,他是害怕的。他说,哎呀,佛的功德这么殊胜,这个法不是我该修的,或许我不适合这种佛法,他就产生这种自卑,产生逃避。所以华严会上对于那种定性声闻——坚固执着的声闻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得到。

当然,佛陀要想办法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看第二段:

次于阿含,闻因缘生灭法,转凡成圣,如转乳成酪。

佛陀先讲《华严经》,度化了根熟菩萨以后,佛陀收起了他的本地风光,开始从本垂迹,从法报二身,现出一个丈六的老比丘相,讲生灭的因缘法,讲生灭四谛。告诉声闻人说:你不要着急,你先把生命分两块,我先不跟你讲佛的功德,先跟你讲三界是怎么回事。就是人世间有两种因缘:一个叫作苦集的流转门;一个是灭道的还灭门。三界的苦集,是怎么怎么的不好,是不净、苦、无常、无我;涅槃是怎么怎么的常乐我净,怎么的殊胜。佛陀是用对立来讲生灭因缘法,就是当恶法消失了,善法自然增加,两个是一种绝对的对立。这个法的味道像什么呢?就把这个生乳转成奶酪,就是经过精制了,比较浓一点。

也就是说,佛陀在度化这种坚固执着的声闻人时,他是先培养他们:既然他认为三界是痛苦的,佛陀就因势利导,先让他从痛苦产生出离心,从出离心修无常无我,调伏他对三界的爱取,让他能够从生死的此岸达到涅槃的彼岸,先满足他第一个需求,让他先安住下来,这第一件事情。

看第三段:

次闻方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遂乃耻小慕大,自悲败种。虽复具闻四教,然但密得通益,如转酪成生酥。

声闻人经过前面的生灭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后,因为他过去有声闻的善根,遇到佛陀声闻教法的启发,所以成就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么成就四果以后,佛陀开始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就是说,佛陀用大乘佛法的功德来刺激小乘的涅槃,因为小乘人从生死的此岸来到涅槃的彼岸,他的心态主要是两个:

第一个,自足,他非常满足。他觉得经过长时间的修学,终于可以离开三界了,不再受老病死的折磨了,这个涅槃是大安稳处了,所以他非常满足,得少为足了。

第二个,他充满了自信。他觉得这个世上没有人能够超越我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他是无学位了,甚至于认为佛陀也不过如此。所以在声闻人心里,他认为佛陀也就是个大阿罗汉,只是比舍利弗、目犍连尊者更高明的阿罗汉,阿罗汉的本质没有变。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佛陀最终会进入到跟他一模一样的涅槃,就是佛陀您老人家,没有入涅槃之前比我们高明,但是您入了涅槃跟我们是一样,因为涅槃只有一个。所以他非常满足,充满了自信,他认为他是生命中唯一的殊胜。

但是到了方等会上,他受的刺激太大了,比方说在《维摩诘经》里面大乘功德对他的刺激。《维摩诘经》大谈不二法门:

第一个,染净不二。《维摩诘经》一开始,佛陀先现出《佛国品》,就是宝积长者子,他领着五百个长者子,拿着珍宝去供养佛陀。供养佛陀以后,宝积长者子就说:佛陀,您可不可以把诸佛的清净国土现给我们看,启发我们的善念?佛陀就把十方国土里特别庄严的地方现出来。现出来以后,五百长者子就开始发菩提心了:我们以后也要成就像佛陀一样的功德,佛陀就一一地赞叹:如是如是。

这时在座的声闻人就起疑惑了,舍利弗就代表大众提问,他说:佛陀您老人家给我们看的佛国土都很庄严,怎么您的国土娑婆世界如此不堪呢?就是说作为佛陀,人家的国土那么庄严,您娑婆世界的国土怎么这么不干净呢?佛陀这时就微笑着,以脚按着大地,娑婆世界的苦空无常突然消失,现出了七宝庄严的国土,他说,这个就是我的国土,显出染净不二。

这与声闻人的认知是有所差别的,因为声闻人认为娑婆世界是不净、苦、无常、无我,突然间化成这种常乐我净的功德庄严,所以这时,第一个,刺激了声闻人对染净的概念,他认为娑婆世界是杂染的,涅槃是清净的,但是现在看到的娑婆世界是清净的,所以这是第一个刺激。

第二个,真妄不二。《佛国品》讲完以后,佛陀就告诉舍利弗尊者说:你带着弟子们去看看维摩诘居士,他生病了。舍利弗说:我不敢去,他老人家智慧、辩才无碍。后来派目犍连去,目犍连也不敢去。派大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都不敢去。后来佛陀只好命令文殊菩萨带了八千个菩萨、五百个阿罗汉浩浩荡荡地去参访维摩诘居士。

维摩诘居士知道大菩萨阿罗汉们要来,就把房子清空,除了一张床以外,其他的都把它清掉,让这些大众进来。进来以后文殊师利菩萨就代替佛陀问候维摩诘居士,说:您怎么生病呢?维摩诘居士说:众生有病,所以我就生病了。

众生怎么生病呢?他说:众生因为痴爱而生病。因为愚痴、攀缘、贪爱造了罪业,所以就生病了。为什么众生生病,您就生病呢?因为菩萨有大悲心执着众生,就好像一个母亲生了个独生子,这个独生子生病了,这母亲就跟着忧虑,也生病了。

这时文殊菩萨就说:那怎么让这个病得到解脱呢?云何解脱?维摩诘居士说:要从诸佛解脱中求。就是说,生病要追求诸佛的解脱。文殊菩萨说:怎么样追求诸佛的解脱呢?维摩诘居士说:当从众生心行中求。

诸佛的解脱要从众生妄想的心中求,这个地方又刺激阿罗汉。阿罗汉以前厌恶两个东西:第一个,他厌恶外在的环境;第二个,他对自己的心也非常厌恶,他觉得内心世界是不可取的。所以阿罗汉最后的结果叫作灰身泯智,他把色身全部消失了,把内心的明了分别也断灭了。他认为内心只会造罪,留着它没有用,一点好处都没有。

这时听到维摩诘居士说,诸佛的解脱从众生心行中求,就是说,你打妄想的心,如果经过调整,它会从这念心中创造无量的功德庄严。打妄想是它,创造功德也是它,这个就是大乘的真妄不二的思考。所以听到诸如此类染净不二、真妄不二的概念,阿罗汉就耻小慕大,自悲败种,但是他真正的受益,是得到通教的利益。

我们说明一下,通教就是空性。阿罗汉他虽然得到大乘佛法这种不二的功德,但是他并没有直下承当,他只是对自己涅槃的执着稍微淡薄。就像一个乞丐,他做乞丐,好不容易来到了这个大富长者家,经过扫厕所,后来管库房,他一进入到仓库,看到长者很多的珍宝,他说,哎哟,这个世间还有这种东西。他以为他扫厕所能够得到一天的工资,得到衣食的温饱就不错了。

所以他这时密得通益,这个通就是空性的道理。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知道涅槃并不究竟,觉得自己还有进步空间,但是他这时还不能够完全接受大乘佛法,密得通益,如转酪成生酥,这个法又更加的精制了。

再看下一段:

次闻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诃衍,转教菩萨,领知一切佛法宝藏,虽带通别,正明圆教,然但密得别益,如转生酥成熟酥。

前面的方等时,对声闻人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到了般若会上,佛陀把一切的法,包括世间的生死法,出世间的涅槃之法,都会归到大乘的空性,转教菩萨。般若会上的空性,佛陀很大部分都不是自己讲的,是叫须菩提宣说。须菩提说生死法是空的,涅槃也是空的,佛陀只说如是如是,佛陀只是印证。当然佛陀印证以后,就等于是佛说了。

也就是说,佛陀用利根的声闻人来教导菩萨法空的思想,声闻人嘴巴当然会讲一切法空,领知了大乘甚深的功德,知道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领知一切佛法宝藏,虽带通别,正明圆教,但是,讲归讲,声闻人内心得到的利益是别教的利益。也就是说,声闻人知道大乘功德不可思议,超过阿罗汉,但是他是怎么想呢?他认为这些都是命中注定,他以为有些人可以成佛,有些人是不能成佛,所以这是别教的思想。

唯识学它讲到五种种性,就是声闻种性,这个声闻是定性声闻;缘觉种性、菩萨种性,然后是不定种性。这个人可能是声闻,可能是缘觉,可能是菩萨,就看他今生的栽培,叫不定种性。第五个是无性种性,这个人完全没有出世的善根,只有人天的善根。

也就是说,声闻人在般若会上,观一切法空时,他还不敢承当,如转生酥成熟酥,只是善根慢慢成熟,就如这个乞丐经过扫厕所,经过库头,最后当家,统理整个长者的一切事务,当然他也掌管整个长者的珍宝,但是他认为只是暂时地保管,并不认为这个珍宝最后是归他所有。他认为这个珍宝是跟我没关系的,我只是暂时地掌管,所以他还没有真正地直下承当。但是他的善根,已经比之前对苦空无常的执着好多了。

我们再往下看:

次闻法华,开权显实,方得圆教实益,如转熟酥而成醍醐。

到法华会上,佛陀就公开地把这个权法方便门打开了,而显出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这种实法的一念心性,方得圆教实益。所以到法华会上: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也就是说,一乘法就是一心的法,佛陀以前讲人天果报,讲二乘涅槃,这是怎么安立的?就是你一念心修到什么程度,你的心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影像让你受用。也就是说,所谓的阿罗汉的涅槃,只是你心中所出现的一个影像,如此而已,你还是心外求法,你认为那是一个真的,是你自己认为是真的。从佛陀的角度,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那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你要放弃了这个影像,你就能够入到你的心性。

诸位!你要知道一个观念,佛法道理是这样,你修了一个善法,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向外攀求。你以这种布施持戒的善法,去追求外在的东西,因果会报答你。但是如果你不向外攀缘,你会归心性,佛性会报答你,就有两种情况。

就是说,你到底要因果来报答你,还是要真如本性来报答你,这样讲你们听得懂吗?有人会说,欸,我今天修了那么多善法,我不追求人天的快乐,对我来说不是可惜了吗?但问题是,当你去向外攀缘,你得到因果的报答,这个报答结束了就没有了,对心性的开显一点都没有帮助。报答完以后,你该颠倒还是颠倒,该打妄想打妄想。

但是,你不能说因果没有,因为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它是你心中所现的影像,你不能说人天果报没有,你也不能说阿罗汉没有,你也不能说权教的菩萨没有,菩萨功德没有,只是从佛的角度来说,它都不是真实义,那是心中的影像。

所以当你拒绝了所有东西时,真如就开始出来报答你,你什么都不要时,真如只好亲自报答你,你内心的功德就显现出来了。就是说,你无所求无所得,你一点都没有损失,有人会用更多的倍数来报答你。

到了这个时候,舍利弗代表所有阿罗汉说: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佛陀您过去开权显实,施设了人天的快乐、二乘的涅槃、菩萨的功德,随宜方便事,这些善巧方便的相貌我已经知道,这些都是虚妄的,我不再疑惑。我现在一念的回光返照,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开始直下放弃所有心外的影像,开始会归到一念的心性,直下承当把心带回家,得到圆教的实益再重新出发,所以声闻人到这个时候,就放弃他过去的那些执着。

诸位!四谛法没有错,你不能说是佛陀把它搞成这个样子,你这样讲不对,不公平。佛陀讲四谛法是让你对治,但要修其法不生其执,佛陀没教你执着。你不能说,阿罗汉是学你的四圣谛变成这样子,那为什么菩萨修四圣谛不会这样子呢?菩萨能够以幻化之法对治幻化的烦恼,走的时候不留下任何痕迹。为什么阿罗汉去修四谛法,会产生执着呢?

所以法华会上,佛陀说,你不能怪佛陀,因为你自己带妄修真,你不把生命归零,不把内心归零,你带着自己的习气来学佛,你生命经验当中累积太多痛苦的感受,太多的影像,所以你学佛以后,专挑你喜欢的东西学,结果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你不能说佛法有问题,佛法教你修法,它没有叫你产生法执。

所以菩萨他也要经过苦谛,但是菩萨修苦谛时,是法法销归心性,他用苦谛的法,观一切法如梦如幻,用苦谛的如梦如幻的法对治内心如梦如幻的爱取,爱取消失以后,心性照旧。他为什么不产生执着,为什么不留下痕迹呢?

所以法没有错,只是说这个定性声闻,他必须要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到这个时候,他就知道他跟大富长者是一家人。

我们看最后:

然只此别五时法,亦不拘定年月日时,但随所应闻,即便得闻。如来说法,神力自在,一音异解岂容思议!

这种五时差别的教法,绝对不可以给它固定的时间。我们前面说过什么阿含十二,方等八,这是如此的死板!你作为一个善知识,说一定要经过五年修习声闻法,五年再修大乘法,你这样是耽误众生善根的启发。因为有些人在阿含的时间可能要拉长一点,到了方等时他就很快过去,到般若时更快过去。有些人阿含的时间很短,他修苦谛的时间很短,但到空性消除法执时,他拉得长一点,所以不能有固定的年月日时,只能够随顺众生善根的差别,而得到他相应的法门。就是作为佛陀说法,是神力自在,一音异解岂容思议!生长在佛世,他就能够根据众生不同的妄想,施设不同的药,这个是佛陀的神通力不可思议,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这个地方是说一件事,我们学佛,要掌握两个重点:一个是契理,一个是契机。我们一般人在修法,太强调契机这一块。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学佛时,并没有把佛教全面地作一个认识——愿解如来真实义,到底佛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他不研究这个,他专挑自己喜欢的法学,选择性地学习,甚至一辈子只受持一部经、一部论,这种狭隘的修学,就把自己变成一种定性种性。就是说,他长时间地熏习这种概念以后,他的思想定型,可能短时间对他有所帮助,能够处理一时的事情,但是成佛之道后面漫长的道路,你该怎么走,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是错误的。

佛法意思,先求契理,你要先明白诸佛实相的道理。就是说,佛陀说了这么多法,到底什么是方便?什么是真实?到底佛陀您老人家出世,您内心深处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您先不要管众生的需求,就是您老人家内心当中,到底您的真话是什么?这个要先搞清楚,然后再想到你的需求。就是先求契理,再求契机,这样子在修法时,你会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站在一念心性来修这个法门,第一个快速成就,第二个不留下任何的痕迹,不会形成后续的障碍。

如果你一开始学佛法,个人的喜好太强,看到什么就一头钻进去,然后其它所有的法门全部排斥,把自己完全封闭,一辈子就受持一部经典,那你后果就很严重,就是你自己把自己关起来,那么后面的成佛之道就充满了坎坷,充满了崎岖,你后面的路就很难走下去,因为法执比我执更难对治。因为我执粗重,法执它没有对错,但它影响到你的胸量格局,影响到你成就功德的庄严。

所以这个地方就要注意了。你必须教理要圆融,事修可以专。就是说,你可以事修上选择一门深入,但是道理上你必须要全盘地了解。虽然你不一定要很深入,但是你要掌握什么是权法,什么是实法,你必须要先求契理,再求契机,这样子你先找到跟成佛之道在同一条佛道的跑道,先找到成佛的正因,然后你再往前走,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