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天台教观纲宗 > 第22章 第22集《天台教观纲宗》

第22章 第22集《天台教观纲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三页,我们接着看第四,相似即佛。

我们前面讲到四念处,断除生死业力的相续。业力的相续在唯识学的意思来说,其实业力本身是不能相续的,因为第八识本身,它没有主动相续的力量,第八识没有太多活动力量,它没有太多意见,第八识的业力是受第六意识的掌控,就是你心中有问题!

严格来说,与其说生死业力来干扰你,倒不如说是你去招惹生死业力。如果生死业力有主动攻击的力量,那我们就惨了,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三界,没有一个人可以带业往生。如果业力能够主动地攻击你,就是你过去所造的业,它有主动的攻击权,那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带业往生。就是说,虽然我们造了很多罪业,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业力本身没有主动权,你必须要招惹它,必须要攀缘它,必须想要主宰它,它才会对你产生作用。这个地方就是修行人最大的优势了。

就是说,你凭什么在短短的几十年,去处理你无量劫来留下的业力?凭的就是因为业力没有主动的攻击权,它没办法主动,第八识没办法主动攻击你。现在问题就是说,你只要控制好你的思想,就可以控制你的业力了。你控制好第六意识,第八识就听你的;你控制不好第六意识,你就听第八识的,就这样子。所以,带业往生的问题就不是业力了,那就是正念的问题,是随念往生了,这是思想的问题。

当然我们下一个问题就是说,我的思想一路以来都是攀缘、爱取,攀缘娑婆世界,想要主宰它,这个妄想打得很重。没关系,你现在必须要做一件事情,先让自己觉悟,你不要急着去改变你所有的习气。就是说,在你的无量无边的妄想当中,先放一道光明下去,先把你的一念的觉悟放进去,保持一个正见,你就有希望了。你先相信佛陀的开示是对的,你承认身心世界是不净、苦、无常、无我,先承认下来,你就有希望。

就是说,我过去是看错了,虽然我知道这个事情,还经常会犯错!但是你只要坚定下去,相信佛陀的话是对的,当你的心开始觉悟时,它就会慢慢地扩大,它从一点的光明会变成两点光明,从两点光明会变成四点光明,乃至于变成八点光明。

所以我们在学佛当中,记得,你先勇敢地跨出一步——改变,先信仰,然后你从信仰当中慢慢地扩充为观照,而进一步地变成调伏。如果你连佛陀的话都不相信,那你就没有希望了。你就永远活在业力刺激妄想、妄想攀缘业力,你的第六意识跟第八意识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生死轮回就没完没了,你也不可能带业往生了。因为你把生死业力培养这么大,你怎么带业往生呢?

所以,我们在修止观时,你先承认这件事实,然后慢慢从这个地方再去扩大。

四、相似即佛

我们看第四个,相似即佛。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前面的观行是站在妄想的角度去观照真理,进而去改变妄想。相似就不太一样,他的内心已经出现光明了,然后他把那个光明慢慢地产生善根。就是这个光明在心中已经有根了,也都站得住脚了。我们前面只是进进退退的,观行位就是说,今天进步一点,明天又退步一点;今天进步一点,明天又退步一点。到了相似即佛时就不一样了,他的正念有善根了。所以,相似就是对于我空的真理有相似的理解,有着相似的胜解,在判教是内凡加行位。

内凡,为什么叫内呢?心游理内。不像前面是外凡,他的心老是在外境活动,不是在真理中活动,叫外凡。这个内凡的人,他经常对于不净、苦、无常、无我的观念,是经常安住在这四个真理当中来观察他的身心世界,叫心游理内。但是他还是凡,他现实生活还没有转凡成圣,所以身居有漏。但是他已经开始加功用行了,已经开始在成就他的三昧力了。

从禅定的浅深分成四个阶段:暖、顶、忍、世第一,我们做一个解释。四念处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暖、顶、忍、世第一是一种禅定的加持。

暖、顶、忍、世第一,我们根据《俱舍论》当中以三十七道品来配对。

先看暖。这个暖的意思就是“譬如钻木,先得暖相”。古时候的火是钻木取火,两个木头不断地旋转。这时他智慧火还没有出现,但是已经有热相出来了。就是说,他对于我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虽然这个光明还没有出现,但是有坚定的理解。这个配对四正勤。对于恶法慢慢地坚定地断除,对善法也慢慢地增长。当然他这个恶法,所断的就是攀缘心、主宰的心,这种烦恼的活动慢慢地调伏了,对无常、苦、无我的智慧的观照慢慢增长了,叫四正勤。这是第一个,暖。

再看顶。顶,就是“如登山顶,遥望四方”。他对真理的观察就像一个人爬到山顶,他对无常、无我的道理更加地清楚,更加地圆满。这个地方是讲四如意足。四如意足,就是透过欲、勤、心、观,他的禅定已经成就了,所以他以禅定的摄受加上无常、无我的智慧,这时他对于真理的体会更深刻,已经到了顶。

再看,忍。忍就是“随顺空理,安住不动”。他对我空的真理能够安住不动了,不像之前经常要进去出去,进去出去,他经常能够随顺空性的道理。这个地方配对五根。他对于无常、无我的道理,有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根。就像大树,这个善根八风吹来它是如如不动的,它能够安忍不动,所以叫忍。

看第四个,世第一。世第一,就是有漏法中最为第一了。他在整个三界的生死当中,已经最后一条边线了,这个地方的配对是五力。五根能够不受烦恼的伤害,五力是进一步能够破坏烦恼,断惑证真,转凡成圣,这是世第一。

暖、顶、忍、世第一,它们配三十七道品,《俱舍论》讲完暖、顶、忍、世第一四加行以后,提出两个结论,它说,暖、顶、忍、世第一,就是讲一个人进步的过程。它说一个人修行要进步,有两个法门是关键:第一个,精进;第二个,忍辱。我们解释一下。

当我们想要改变我们的思想,从一种攀缘的思想转成一种向内安住寂静的思想,当然第一个要建立正见,就是你先看清楚什么是真相,有真相以后你才可以去修观。修行当中第一个你要能够点点滴滴保持进步,就是精进。修行最大的忌讳就是说,你有时候一修行,三天不睡觉,然后就不修行了。这个是最糟糕的,这没什么用。因为这种暴风雨式的修行没有用,我们没有看到哪一个暴风雨把石头给穿破,我们看到水滴的可贵——滴水长流,则能穿石。只有水滴可以把石头穿破。我们没有看到台风可以把石头穿破,没有人看到这样。没有这回事情。

所以,修行就是每天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这叫修行。你今天做、明天做、后天做,就是坚持,绝不放弃,你就会改变。这第一个,精进。

第二个就是忍辱,安忍不动。

修行的过程当中,诸位!你要有心理准备。如果你今天是向外攀缘的,积集资粮,那也就罢了;当你勇敢面对你无始的颠倒、妄想时,这个问题就非常复杂,因为烦恼会反弹,所以你必须要安忍不动。你只要稍微有一点问题,只要守不住,可能会让你几个月、几年的修行前功尽弃。

所以,修行的成败就在忍辱跟精进。这是什么意思呢?

它是马拉松赛跑,不是一百公尺短跑。很多人一开始就冲得很快,到最后的时候跑道上找不到人。我说的是我们很多的同学就是这样,一开始冲得很厉害,但是十年后这个人找不到他了,这样就不好了。你宁可慢慢跑,跑个五年、十年,跑一辈子,最后你成功了!

所以,这个地方整个的成败关键就是,第一,你要掌握一个正确的方法;第二个就是精进跟忍辱的操作,你要耐得住寂寞修行。因为你面对自己,把攀缘心断掉的时候,其实就是成败关键了,就是“安住孤独,享受寂静”。

我自己体会修行就是这八个字,你要忍得住,而你就在“安住孤独,享受寂静”时,你的内心就产生变化了。当然你的内心变化,就意味着你的生死业力也在变化,因为第八识跟第六意识是互动的,第八识得不到第六意识爱取水的滋润,这个种子就慢慢枯萎了,是这个意思。

五、分证即佛

我们看第五的分证即佛。

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这个地方是正式的转凡成圣了。

前面我们是说,先在妄想中种下一个光明的种子,然后从暖、顶、忍、世第一的光明,透过你的精进,透过你的忍辱,能够坚持,安忍不动,慢慢总有一天光明出现了,光明出现了就进入了分证即佛。分证就是分证我空,分断烦恼,就是断惑证真,转凡成圣,这叫有学位。

有学位,智者大师说:“研真穷妄,名之为学。”他对真理的观察已经慢慢地增长,对于颠倒妄想的消灭已经有一点成绩了,“研真穷妄,名之为学。”

这个地方有三个阶位,在藏教里面的有学位有三个:

第一个,须陀洹果。须陀洹翻成中文叫预流,就是说他已经正式地预入圣人法性之流。就是我们本来是凡夫的生死流,现在水流方向改变了,变成入了我空的法性之流。

他是怎么做到呢?用八忍八智顿断三界的见惑。这个忍跟智不太一样。忍是一种三昧的禅定,是三昧断惑名之为忍;这个智是观慧证真,它偏重在一种观慧。在整个修行的操作就是“忍”跟“智”,安住不动,一种不断地观察,观察以后又安住不动,就不断地安住观察,观察安住。

这个“八”是怎么安立的呢?就四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其中知苦,有一个忍、一个智;断集,也有一个忍、一个智;慕灭修道都各有一个忍、一个智,欲界的四谛,就有四个忍,四个智了。然后上二界□□、无□□,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也各有一个忍、一个智。所以上二界就是□□、无□□也有四个忍、四个智。

就是你作为天人,天人也有天人的果报,天人有天人的烦恼要面对。所以欲界有欲界的四谛,四圣谛苦集灭道;天人、禅定的人有他的苦集灭道,所以欲界的苦集灭道四忍四智,□□无□□也四个忍四个智,加起来八忍八智。

这时顿断三界的见惑而预入圣人法性之流名见道位。这个是我们转凡成圣的第一个阶位,断除我见。就是你正式放弃对身心世界的主宰,就是,你真的放弃了,不再对三界有任何的需求、任何的期待。

一个人对生命开始放弃时,他的身心产生三种功德:第一个,入正定聚。他对于整个佛法僧戒的坚持,那不可思议了,叫道共戒。就是一个人开始放弃对身心世界的主宰时,这个人会不断地进步,他不可能退步了,就是位不退了。

我们为什么进进退退呢?因为你想要主宰人生,这个观念害了你。你想主宰它,你就招惹它了,本来无一物,你自己要去惹尘埃。诸位!你要知道,不是业力来惹你,是你去惹业力,唯识学是这个意思,所以弄得你很被动。你开始放弃人生主宰时,第一个你的生命只有进步没有退步,入正定聚。

第二个,不堕恶道。虽然初果的圣人他有无量无边的罪业还没得果报,但是这个罪业已经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因为他已经不再主宰人生时,那个业力的功能已经被你破坏了,没办法得果报了。他这一辈子从此以后到成佛,他的人生只有两种情况,不是做人就是做天。他不堕恶道。

第三个,轮回将尽。他从此以后就算整天不做功课,他很自然地七番往返,七次人间,七次天上,他人生再有十四次一定会结束。就是这个船已经看到岸边了,他不要去划这个船,地心引力自然会把它吸到岸边来。

当然,初果也有一些事情出现。我们看《阿含经》上说,优婆鞠多尊者有一个弟子,在共修时经常不参加。时间长了,优婆鞠多尊者说这不是办法,就把他叫过来说:“你为什么修止观都不参加呢?”他说:“报告师父,我证得初果了,我不管怎么样,十四次生死后,自然了生脱死了,所以我也不着急。”优婆鞠多尊者说:“好,那你跟我来,我带你去街上走一走。”

优婆尊者带他到街上的时候,“诶,你看这个人被五花大绑,准备要被杀头了”,他说,“这个人已经证得初果了,但是他过去的罪业啊……”因为他有罪业,当然初果不可能犯罪,但是他因为过去的罪业被诬告,就犯了杀罪。

看完以后,又到了一个乡村的地方,看见一个小孩子在地上玩,身上长满了脓疮,疮上很多虫在咬他。他说,这个小孩子也证得初果了,但是他的罪业还是在,他虽不堕恶道,但是他人世间还是有一些苦恼的事。他的弟子一看到以后,吓到了,回去以后就乖乖做早晚课了。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俱舍论》说,一个放弃生命主宰的人,他的烦恼活动跟我们不太一样,他烦恼轻薄。就好像说他的烦恼活动,虽然也有贪欲,也有瞋恚,但是他的烦恼就像热锅上滴几滴水一样,很快就能够觉悟。不像我们一直想要掌控人生的人,我们有这种主宰性的人,烦恼一活动就特别地坚固。就是说你放弃了对三界的主宰以后,你的烦恼就轻薄了,就很容易对治了,因为我见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先断我见的烦恼,然后再慢慢断贪爱的习气。

看第二个。

“斯陀含果,此云一来。断欲界六品思惑,余三品在,犹润一生。”

二果斯陀含,翻成中文叫“一来”,一来刚好是两生,一次人间,一次天上,一来天上,一来人间。他是断了欲界九品思惑——思惑就是贪爱的烦恼——九品里面的六品,还有欲界的三品,所以他还要来欲界一生。

看第三个阿那含。

“阿那含,此云不来”,他不在欲界受生了,不是说不来三界,他欲界已经不受生了,因为他欲界的爱取烦恼完全断尽了,对于这种粗重的五欲的果报,已经不再攀缘了。他只是攀缘一种微细的禅定的三昧乐。所以他要进断上二界八地的思惑,但是他已经不来欲界了,他是直接在禅定的五不还天受生。

我们看,在摆脱生死业力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调伏爱取,对于三界的贪爱;第二个是消灭我执,就是一种主宰。但是我们看这个次第,佛陀是要你先放弃主宰。你要先放弃主宰,你才有办法放弃你的贪爱。主宰是根本。就像树根本,你要把根本斩断,树叶才会枯萎。如果你只是调伏贪爱,但是你一直想主宰它,就像这棵树你把它剪了以后,它没多久又“春风吹又生”了。

所以,放弃对人生的主宰,它是根本,你放弃了,后面的攀缘就容易对治了,因为它的根被斩断了。放弃主宰的方法,就是看到人生的真相。

我们凡夫的颠倒有常、乐、我、净,我们为什么会主宰它呢?最根本的就是常见,这是最严重的。因为我们一直会想,我永远会活在人世上,虽然我们看到很多朋友死掉,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会得到教训;虽然我们过去有很多次死亡的经验,我们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教训,每个人在娑婆世界活着,他不会想到死亡这个问题。

常见是最可怕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一开始先用无常切入,因为常见被你破坏以后,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我颠倒、净颠倒、乐颠倒它就很容易对治了。

这就是为什么藏传佛教的上师很强调修念死无常,这个很关键!因为你老是认为你会活在人世间,你就想要开展你的主宰,你这个主宰心就会产生很多的妄想去攀缘。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主宰。

说佛印禅师有一天他在河边散步,有一个少妇准备要跳河,佛印禅师一个箭步过去就把她给拉住了。拉住的时候说:“你怎么这么年轻想不开呢?”这少妇说:“师父!你不知道,我没法子活下去了。”

这怎么回事呢?她说:“我结婚没多久生一个小孩,后来,这小孩生病死了。我先生就责怪我,跟我离婚了,我整个家庭破坏了,儿子也没了,婚姻也没了。”

佛印禅师说:“你结婚结多久了?”她说:“我结婚三年了。”佛印禅师说:“你三年前是怎么回事?”“我三年前很快乐,一个少女过着快乐的生活。”佛印禅师说:“你现在的生活是回到三年前,因为你三年前本来没有这个先生,也本来没有这个子女,所以你现在的因缘,是回到三年前的相貌而已。”但是这个少妇为什么过不去呢?因为主宰。

诸位!我们今生会面对很多的因缘,人生是由无穷的拋物线构成,每一个因缘都是水泡。所以我们人生不是一个水泡,严格来说是很多很多的。小时候是一个水泡,大概每十年换一个水泡。它是很多很多的水泡,但是每一个水泡——一个因缘的时候,我们都想去主宰。

人生的无常是一种正常情况,但是因为我们的一种常见,我们认为这不正常。就是这个东西我得到以后,失掉是不正常的,其实这个是正常的。因为你在造业时,也是刹那刹那生灭,你造善时有一直造善吗?也没有。你造一造,停一停;造一造,停一停,然后这中间再夹带一点罪业。所以我们得果报时,既然业力创造了果报,业力是生灭的,果报当然是生灭的。

所以,整个调伏、主宰的核心思想在无常观,而无常观最简单的就是观察死亡。你要不断地告诉自己,人生对你来说是一个暂时的过客,你把死亡放在心中时,就很容易放弃主宰,因为它是短暂的。

我想,你今天去旅游时,你不会去管这个旅社里面的摆设是怎么回事吧?你不会说我要把这个装潢一下,不可能吧?但是你回到家时,你就想说这个房子要怎么怎么,你想主宰它,因为你认为这个房子是你的,是恒久的,可以永久拥有的。但是你今天去旅行,住一个旅馆时,你不会主宰它,你会随缘。

所以,我们的问题点在常见。有了常见你就有主宰,有主宰你就会攀缘,然后就带动了无边无际的生死业力出来。

六、究竟即佛

(一)小乘第四阿罗汉果

我们再往下看,六、究竟即佛。

小乘的目的在消除生死业力,当然最重要目的是成就阿罗汉的果位。

阿罗汉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杀贼。就是说烦恼的活动,就像贼一样破坏我们寂静的功德,阿罗汉我空的智慧现前时,他所有攀缘心都不能动了,所以这个烦恼贼被他破坏了。

第二层,应供。安住在我空的寂静涅槃的境界,他堪受人天福田。你要有因缘供养阿罗汉,那你是得到大福田。

第三层,无生。他已经没有招感三界生死的力量了。诸位!为什么阿罗汉叫无生而不是叫无死?因为阿罗汉还有一次的死亡。他今生成就阿罗汉了,但是他还要面临一次死亡,但是他不会再受生了,今生是他最后一生了。就好像这个转动的轮盘电源被关掉,它只有剩余的转动势力了,所以阿罗汉真实的意思在“无生”这两个字,已经断了三界的见烦恼跟思惑。

无生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子缚已断,果缚尚存——名有余涅槃。”

如果说这个人在“子”——就是因地——的见思惑被断了,但是他的五蕴身心的果报还在,这叫有余依涅槃。

什么叫涅槃呢?就是他内心当中已经有一种寂灭安稳的快乐出现。为什么叫有余依呢?因为他的五蕴身心还在,叫有余依涅槃。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在生前的涅槃。阿罗汉如果没有入定,他可能也没有什么寂静快乐的感觉,但是他也不会痛苦,也不会忧伤。但是他一旦入定,就是有一种寂灭的快乐,叫生前的涅槃,他有某种程度的受用寂灭的快乐。

我们再看他身后的涅槃。当他死了以后,寿命结束时就进入灰身泯智,身体也不可得,那一念心也不可得,就进入一种完全断灭的无余涅槃。阿罗汉死的时候,就用三昧火把身体烧了,烧之前就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就进入完全身也不可得,心也不可得的偏空涅槃。

阿罗汉生前涅槃的情况有很多种。我们看有些阿罗汉福报很大,就是尊贵出身的阿罗汉,比方说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大迦叶尊者就是出生豪门的;阿罗汉也有出现卑贱种性的,他虽然证得阿罗汉,但是还是贫穷。当然他无所谓,他一切法不受,对外界是完全绝缘,他对六根给他的感受,完全拒绝了,他只受用来自于内心的涅槃寂静乐。但是从外表来看,阿罗汉也有有福报的阿罗汉跟没有福报的阿罗汉。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再讲一个阿罗汉的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龙王,龙王是有福报的,它在龙宫里面享受五欲的快乐。但是作为龙王,它的生命有三种过失:第一种,鳞片有虫。虽然它享受快乐,但是它的鳞片里面有虫,定时间会咬它的肉,让它有痛苦;第二种,飞沙伤身。它如果离开了龙宫到地上时,那个沙、石头也会不小心跑到它的鳞片,会使令它痛苦;当然更可怕的是第三个,就是金翅鸟的啖食,大鹏金翅鸟它会去抓龙。

龙王有一天它福报享尽、业报要尽时,就出现一只大鹏金翅鸟到大海去。大鹏金翅鸟展开它广大的翅膀,就这么一搧,就把海水拨开来,它用爪子就把龙王抓到,就飞到山顶,准备把龙王给吃掉。

但这个龙王在三宝当中有善根。所以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在三昧当中,昼三时夜三时,观察众生哪一个的善根该得度了。这时他发觉龙王即将面临死亡,是关键时刻,这时如果他起瞋心就堕落了,如果起正念就超生了。所以有善根的人他就容易度化。

释迦牟尼佛就飞到龙王要被吃的山顶的另外一个山顶,在那地方打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结跏趺坐,放大光明。龙王从这个山顶,遥望前面的佛陀,起惭愧心,赞美佛陀,赞美佛陀的相好庄严。赞美以后,就被大鹏金翅鸟吃掉了。

吃掉以后,它临终时因为赞美三宝,也是一个临终的正念,所以它后来就变成一个卑贱果报的小孩。但是他有前生的习气,脾气很大,贫穷又脾气大,所以他父母亲就嫌弃他,稍微长大就把他赶出去了。赶出去以后,他做乞丐。做乞丐时人家看到他也讨厌他。他没办法,就跑到森林里面去。森林野兽看到他,看他脾气很大,也都赶快跑掉。他只好吃生果。

有一天晚上,树神就出来讲话说:“我们整个森林都不欢迎你住在这里,你脾气大瞋心太重,你这种脾气应该去见佛陀,看看佛陀有没有方法开导开导你。”

这个小孩一想有道理,就跑到精舍去见佛陀。一进精舍,佛陀看到他讲了一句话:“善来,比丘!”四个字,这个小孩子须发自落,袈裟披身,证得初果。证得初果以后就随佛出家,没有多久就证得阿罗汉果。

弟子们就说了:“这个小孩是什么善根呢?”

佛陀说:“这个小孩前生,迦叶佛时代是一个讲经说法的法师,他因为讲经说法积集很大的资粮,但是因为破戒,所以他堕落到龙身。虽然堕落龙身,他善根没有失掉,所以今生得度。”

智者大师讲了一个偈颂说:“诸道之升沉,由戒有持毁。见佛不见佛,由乘有缓急。”你的人生,三界什么时候结束,跟善根有关系,跟智慧有关系。但是在你没有结束人生之前,你是到天上还是到三恶道,跟你的业力有关系,跟持戒有关系。所以智者大师意思就是说,我们一方面持戒避免到三恶道,一方面见佛闻法保住我们的善根,这样才对。

所以说,阿罗汉有很多种,有卑贱的阿罗汉,有尊贵的阿罗汉,但是你别忘了,他们的心中都是安住在我空,他们对果报已经一切法不受。就是,阿罗汉的重点在于无生,不管他还没有入涅槃之前是尊贵的婆罗门种姓,或者是卑贱的刹帝利种姓,重点是他已经证得我空的真理了。

(二)中乘辟支佛果

我们再看第二个中乘的辟支佛。

前面小乘的阿罗汉是修四谛法,中乘的是辟支佛,他是观十二因缘。中乘人的智慧、根性比较利,所以他能够顺、逆观察十二因缘。

顺观就是观察生死的流转门,无明缘行。因为你想要主宰人生,所以你很自然就会造业,因为造业,所以你就会去招感果报乃至于生老病死。逆观就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因为你放弃了主宰,你的业力就薄弱。业力的薄弱,你生老病死的力量就薄弱,这是逆观。就是所谓的还灭门,就是这样观察十二因缘,最后了生脱死。

我们看声闻人跟缘觉乘最大的差别,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从无常切入。无常是所有声闻、缘觉对人生的共同观察。但是声闻人的无常观,先绕到了苦谛,然后再产生无我。因为声闻人他的贪爱心重,除了主宰以外,他还想要去贪爱它。缘觉人的烦恼轻薄,他只是想主宰,并没有贪爱之心,所以这个地方就不一样。

就是说,缘觉乘的人,是无常以后直接契入无我,他是不取,自然就了。但是声闻人不可以。声闻人他修无常一定要经过苦谛的过程,来调伏他的爱取。他必须要告诉自己,追求感受的快乐是要付出代价的,把这个感受的攀缘降低,他才有办法悟入我空。所以说为什么缘觉人利根呢?有两个道理:这个人他的悟性高;第二个,这个人烦恼轻薄——相对烦恼轻薄,天生烦恼轻薄。

他的结果,“断见思惑与罗汉同”,但是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之上。从断见思惑这个结果是证得我空,这一块是一样,但是阿罗汉的我空观,因为他过去生烦恼栽培重,所以他烦恼断了以后还有习气。

比方说难陀尊者,佛陀的堂弟,你看,难陀尊者他成就阿罗汉以后,他看到女众也是上下打量。居士就讥嫌说,你一个比丘不守清规,就告到佛陀那里。佛陀说他是一个阿罗汉,他没有这个心思,是习惯动作而已。

就是说,烦恼重,虽然断了烦恼还有习气。就像杯子装酒,它把酒倒干净,洗干净以后还有酒味。但是缘觉人更侵习气。阿罗汉如烧木成炭,缘觉乘如烧木成灰,当然菩萨是连灰也不可得。

辟支佛跟阿罗汉有三点不同,我们把它做一个总结:

第一个,他的智慧猛利。因为他的悟性高,他知道无常所以就能够放弃主宰,直接切入无我。阿罗汉不可以,阿罗汉知道无常,还要知道痛苦,他才有办法放弃。所以看得出来缘觉乘的人智慧猛利。

第二个,缘觉乘不设分果。声闻乘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缘觉乘要么你是凡夫,要么你就是缘觉,它中间没有所谓的初位、二位、三位、四位,没有这种差别的分果。就是说,你要么昨天是个凡夫,今天突然间变成缘觉,它中间没有分果。

第三个,他具足神通,阿罗汉不一定有神通。有一种慧解脱的阿罗汉,他没有成就禅定,他是在一种很浅薄的未到地定就证得我空。所以这个阿罗汉你问他什么事,他都不知道,缘觉乘一定有禅定,一定有神通,这个地方是不同的。

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儿。

今天的课程有没有问题?请说。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请师父开示,我们都知道临终时助念非常重要,可是你临终也要看看自己有没有善根福德因缘。有的人临终很多人助念,有的人就没有,而且来助念的素质也不一定都是好的,所以我思前想后,就觉得还是要靠自己了。我就把自己规划一下,请师父开示指点一下,我这样子行不行?我想我差不多时间,就尽量把我的万缘放下,所谓的万缘放下就是包括远离家亲眷属之类的,然后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就隐居下来,也不是说闭关,每天除了诵经、念佛、拜忏之外,就是听经闻法了。到临终时就靠念佛机来提起我念佛,这样子对临终的正念,是不是比较会有一定的保障呢?请师父开示。

【师父答疑】你最好还是要有人帮你开导,因为我们很难开导自己,当局者迷。如果说,你觉得你的问题在哪里,你可以写下来,但是你要找一个同参道友,就是当你临终时,把这些字帮你念一遍。

就是说,你如果没有人开导你,我们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突破自己的妄想是非常难,因为当局者迷。当你陷入这个妄想时,如果有人开导你那是比较好。

所以我们有时候也要跟同参道友保持互动,因为有时候你帮我一下,有时候我帮你一下,就是临终时,你如果完全没有人开导你,这件事情我觉得有点玄了,有点不容易了。因为当你堕入妄想时,你说我靠自己的力量,除非你自觉功夫很强,但是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适时地讲出一些法语,对你的加持力那不可思议。

当然你可以把你自己要开导的话都可以写出来,但是要找一个人帮你念。如果没有人帮你念,你完全靠你自己的力量,走过临终可能会比较困难,一般人会比较困难。

【学员提问】谢谢师父!师父!我还有一个问题,我们都说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然后一定要相信阿弥陀佛,他有这个本事,有这个能力来帮助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有时候听了课以后,觉得还是有一点conflict(矛盾),就是有一点矛盾,那如果我临命终时,那一念我还是提不起正念的话,那阿弥陀佛也是没办法把我救走,那怎么说呢?

【师父答疑】你不能这样假想,你不能这样想,你这个基本的信心就没有了。就是说,你要相信妄想是虚妄的,对不对?而你今天的忆佛念佛是真实的功德,弥陀的功德是真实的,对不对?娑婆世界你把它想成美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那是一种假相。就是说,第一个,你要信他,对佛陀有信心;第二个,信自,你对你自己要有信心。你还没有打仗,自己就产生挫败。

当然,诸位!我们看到生死业力,但是我们有优势,因为它是虚妄的,这个是你最大的优势。你如果说没有信心,你可以先修空观。当然现在藏教没有空观的传承,到了通教时你就有信心了。一切法如梦如幻,它本来就不存在,是你自己把它捏造出来的,人生的事情都是你捏造出来的。就是说,什么业障深重,也是你自己打妄想打出来的,你不去招惹业力,业力会招惹你吗?业力它没有主动攻击你的能力,是不是?

当然从藏教的思考,它没有空性的传承,你会觉得有一点困难。但是你不要着急,你现在不要下定论,等到圆教的思想听完了,你再来下定论。你回归到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时,你的信心跟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在学习佛法,是先从业力学起,业力,然后再妄想,最后再回归到心性,但是我觉得你现在不要太早下定论,因为你还没有学完。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师父刚刚说,业力没有主动的攻击权,弟子想知道,那些天灾人祸,根本就没有经过我们第六意识的想象就已经发生了。

【师父答疑】我说的是来生,今生这个业已经是成熟的业力了,我就是说来生要去哪里?我们一般来说今生,因为它的因果是隔代受报,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其实你今生受生时,你的业决定了。这个东西也不是它主动攻击,是你前生惹的。你应该说,你前生惹的业,今生来受果,是吧?

但是,来生有无量的可能性,知道吗?就是来生是可以取代的,但是你今生不可以取代。今生佛陀意思要你认命、放下、随缘。你认为佛陀说改造命运是改造今生吗?今生很难改造了。你说我要修一修,我要把女众换成男众,不可能!是吧?今生的改变很有限。

所以佛陀意思要你放弃今生,把目标锁定未来。我们修行人是活在未来。如果你想要改变今生,你的心思就放错地方了。就是说,它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业力在释放了,你不能跟业力站在对立面。就是说该怎么样,你就认了,因为你前生已经把这个事决定了。

佛陀意思就是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佛法讲规划人生,创造人生,诸位你看一看,全部都是在讲来生,佛法很少谈今生的问题,很少。即便是人天乘,佛法的最低阶的人天乘,它也是来生。

哪一个人在改变今生?只有凡夫,凡夫就是重视结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现在把心思放错了。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改变今生,重视今生的结果,结果死亡到来时,你什么都没有改变。你把你今生的体力浪费在一个错误的地方,这个果报体就是业报身,它是一个已经成熟的业力。

佛陀意思就是说,这个房子起火了,我问你一个房子起火了,你是赶快去灭火,还是先把里面的好东西搬出去?你觉得呢?灭火?灭火的结果就是同归于尽。不是灭火,你错了,这个火你灭不掉。你看《法华经》“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就是说你要做的事赶快从今生当中创造一种力量,创造一种资粮或者创造一种善根,去主导未来。

你如果想要改变今生,你根本就不是佛教徒,说实在,你连人天乘都不如,没有一个佛弟子在改变今生的。你告诉我五乘,人天乘、声闻乘,哪一乘是在改变今生?你告诉我哪一乘?有没有?有没有这种传承?没有!

改变来生,更高的是规划成佛,那是无量的。有些人连布局都不是布到来生,那是无量无边的三大阿僧祇劫,你看圣道门是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每一天保持进步,他连来生都不设在规划当中,他是直接设到成佛。

净土宗还不错,我们是规划到来生而已,先到净土去。净土宗更是“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净土宗是把自己当客人,你说哪一个客人会把它当真呢?是吧?

所以诸位,叫你不要去招惹业力,是讲不要招惹来生的业力。今生的业力不管招不招惹,你已经定型了,就这样子了。

所以佛陀意思就是说,你把今生放弃换取来生的解脱,值得!我说实在,你不放弃,你最后还得放弃了,你不放弃的结果就是同归于尽了,你跟业力同归于尽了,然后你死亡时什么都没有了。

你如果把精神体力用在经营今生,死亡到来的时候你会受不了。因为你所有的付出,在死亡时全部破坏,你会受不了,你那时心中的挫折跟遗憾非常厉害的。如果说你今天这个房子烧得这么厉害,你用里面的珍宝去换取另外一栋房子,等这栋房子毁灭时,你还有一栋房子住。

诸位!所以你的心思不能放在今生,否则你临终时会很惨!当你不规划来生时,那就有人帮你规划了,那个人就是业力,就是随业流转。你不规划,它帮你规划,那就碰运气了,看你是哪一个业起现行。

所以,为什么我们临终叫随念往生?你用正念,就是来生我说了算,我用一种正念去引导我来生净土的业得果报,而不是随业流转。我们必须在死亡之前在心中培养一种善根的念力,这个念力能够启动往生的力量,跟启动阿弥陀佛的感应道交,这就是带业往生。

我们业没有消,但是你可以让业力在你的掌控当中。我们不能消除业力,但是你可以控制业力。把那个 schedule(时间表)由你来控制,你要把你净土的业先调出来,到了净土,你成就了不退转,再回入娑婆,该怎么样都没关系,你有本事释放业力,那时内心有法身的功德,那不一样了,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是吧?我们现在是没办法去抗拒业力,赶快先逃走。不是逃走,先求生到净土去了,就是我不惹你了。

就是说,反正生命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个,要么你控制业力;第二个,是业力控制你。理论上你是可以控制业力,理论上你是可以。但是你放弃了,好,你放弃了控制业力,最后就是业力来控制你。因为你有主动权,但你自己放弃了。你第六意识本来就可以去主导第八识,因为你得到人身,遇到佛法的道理,又知道正确的方法,结果你不去主导第八识,最后就被第八识主导了,就这个意思。就是你自己放弃了主动权,你把主动放在经营今生就错误了。

还有没有问题?

我们临终的往生有两种力量,刚刚这个居士说,就是佛力和心力。你第一件事情先让佛力现前,不管怎么样,你的佛号要先现前。站在念佛的角度来修止观。净土宗所有的修行都是仰仗弥陀摄受,就是你要让你的本尊功德先现前,这是第一个原则。

然后再用智慧调伏烦恼,然后把它导归到净土去,你要把你的心从娑婆世界叫回来、抽回来,往净土的方向跑,简单来讲就是这样。不是不让你攀缘,换个地方攀缘。娑婆世界不值得你攀缘,因为它充满了地雷。你要攀缘,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你照样可以享受快乐,你换一种享受快乐的方式不是很好吗?一种无过失的快乐,是吧?

所以净土宗是转——转识成智。就是说临终时,第一个,对娑婆世界是要放弃的;第二个,对极乐世界是追求的。这种心态再配合念佛就往生了,是这个意思。当然临终的心态,跟你平常的栽培有关系,你平常就要慢慢地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