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天台教观纲宗 > 第39章 第39集《天台教观纲宗》

第39章 第39集《天台教观纲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堂课是把天台教观别教跟圆教的教义来做一个研讨。

天台智者大师他在天台的教观当中,把佛陀的一代时教分成了藏、通、别、圆四种的教法,这四种教法主要是解决我们修行者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解决我们生死轮回的问题;一个是解决我们如何成就功德庄严的问题。

所以你一生当中主要是做两件事:第一个,如何能够从生死轮回当中解脱出来;第二个,如何在你的生命当中积集广大庄严的资粮。那么解决生死问题,佛陀的法药主要是空性的智慧,因为生死轮回的根本不在业力的本身,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一种爱取。也就是说,事实上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去启动业力,业力本身它不能够主动的干扰我们,不可能!虽然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业力本身没有主动攻击的能力,一定要我们的妄想去启动它。

我们凡夫的妄想,怎么就变成颠倒妄想呢?这个地方有两个因素:

第一个,因为我们的六根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有一种感受,特别是美妙的感受,它就会激发妄想。妄想在感受上面不断地去想象,它就产生执着。所以我们的妄想,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外有感受的刺激,内有执着的牵动。基本上,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一个人跨不出轮回,你的心中一定有一个妄想在活动。你今天不能够离开生死轮回,你不能说是生死业绑住了你,不是!是你内心“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自己没有过去。你心中的妄想一定带有一种美妙的感受,带有一种坚固的执着。所以佛陀要我们消除对感受的贪爱,消除对果报的执取,这个妄想就会消失掉。

所以它的空性的智慧,我们看藏、通两教的空性慧。一种是藏教的空性,它是从苦谛下手,从无常、苦、无我去对治带有美妙感受的妄想;通教的空性,它就比较偏重在不取,从集谛——一种执着性的、责任感的、义务性的,它不是说因为你快乐才执着,是你自己的一种想法、知见造成的执着。

总而言之,佛陀开出的空性智慧,不管是从苦谛所带动的空性,或者从缘起性空所带动的空性,就是让我们从生死的此岸,在临终要到达净土彼岸的时候,把你心中那个障碍你往生的因素消掉。当然不是到临终才消掉,你平常就必须要慢慢把这种颠倒想的活动、把它相续的功能破坏掉。所以“销我亿劫颠倒想”,而趋向于一种寂静的涅槃。这个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当然就是从大乘的角度,我们如何向佛陀的功德学习,如何成就广大的功德,这个地方就牵涉到菩提愿的问题。我们除了离开生死、趣向空性以外,我们怎么能够发起广大的愿力。发愿,就跟你的智慧有关系了。在别教的思想跟圆教的思想,主要的是修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性的智慧而能够看到不空的妙用。这个不空的思想一出来,就趣入中道了。

别教的中道跟圆教的中道最大的差别,别教的中道是次第的,圆教的中道是圆融的。别教的中道它是三段式的,从假入空,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先对生命全盘否定——放下;第二个,先见山是山后来见山不是山,后来又见山是山,从假入空,从空出假;到最后空有平衡。它是三段式的趣向中道。圆教的中道它是直观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即假即中,它是圆融的。所以这个地方它就有一种圆融跟次第的差别。

其实藏、通两教的空性,也有圆融跟次第。藏教的空性是次第的,它要先经过无常、苦、无我才入空性;通教的空性也是圆融的,它也是直观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直接契入无生。

好,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下,就是别教的中道跟圆教的中道之间的差别和相互关系。

我们今天把它汇总成五个主题,五大问题来回答。

我们看第一个问题。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学天台教观的理解是,天台宗修的一心三观,实际上就是中观,圆教就是修即空、即假、即中。而唯识学所修的无分别智,弟子不明白的地方有二:一、为什么唯识宗的真如,只是随缘不变而没有不变随缘呢?

【师父答疑】唯识宗的中道,它是修来的中道,它不是一种本来具足的中道。你看圆教的中道是什么?它是内观的,观照你一念最深的地方,一念明了的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为什么它不是修来的?就是我们的心性它本来就具足即空、即假、即中的一个轨则。这个轨则不是佛陀创造出来,只能够说是佛陀发现的。我们一念心性本来清净,但是它又受熏;就是它本来是清净的,它有不变义跟随缘义,你用五戒十善的业去熏你一念心性,它就现出人天快乐的果报;你用杀盗淫妄的业去熏你一念心性,它就创造出三恶道痛苦的果报。这个轨则是谁定的?不是佛陀定的,是佛陀发现的,这个道理是法尔如此。就是你不管修不修,它都是这样子,所以这种真理是本来就具足的。

但是有一种真理你要去修的。比方说,唯识的中道,你从假入空,要去慢慢慢慢地修。但是唯识学初地之前的中道是修来的,但是它的地后,他悟到的中道,也是本具的中道,它是这样的。刚开始在缘修的时候,假借因缘,假借这种思惟六度的因缘,它这个中道是慢慢修来的,是修一个法,然后随顺于中道。但是当他成就初地,发起初心欢喜地,那一念清净心生起的时候,他证得的中道跟圆教中道是一致的。

方便有多门,佛陀大智慧,所以圆教的中道是真实的中道。但是有些人他没办法接受圆顿的中道,所以佛陀就“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法上安立一个中道——这是从假入空,从空出假,空有无碍。佛陀施设的教法“但以假名字”,引导你慢慢趣向中道。就好像说,你今天要过河,你肯定要坐船吧?所以这个法代表的定位,就是陪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过到彼岸以后,这个法就不需要了,你就会归到心力不可思议,会归到你的心性。其实心性本具的功德是真实的相状,但是有些人不能接受,佛陀只好为实施权,施设很多的教法来引导你。

所以别教的中道,它是一个不圆满的中道,虽然它不圆满,但是它也有意义。因为它从对治的角度,从次第的角度开展出非常严格的道次第。所以往往我们圆教、别教是兼带修习,理论依止圆教,修行的下手依止别教。也就是说,唯识的中道它是建立在赖耶缘起,它因缘是阿赖耶。阿赖耶是虚妄的,有很多的业力跟妄想,所以它是带妄修真。它站在妄想的角度,从业力的角度,慢慢地带你如何趣向中道。基督教不是有一句话吗?说每一个众生一出生就有罪,对不对?跟别教很像,唯识学也是这个概念,你一出生就带着无量的业力跟妄想。

但是圆教思想不是这样。圆教是不管你怎么样,你的本性是清净的。唯识学是从凡夫的境界,把你往佛陀的方向带,它是从凡夫虚妄的境界开始说起;圆教的思想是从佛性的角度往下降,称性起修。一个是从佛法界来面对凡夫法界,唯识是从凡夫法界,怎么引导你趣向佛法界,这个地方教义上有所不同,所以别教的中道判作“但中”,圆教的中道是“圆中”,这是教理上不同。

我们看它的修行。他还有第二个问题。

【学员提问】天台一心三观的修法,跟唯识宗的无分别智应该如何配合运用?

【师父答疑】天台的一心三观,其实它的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它是直观一念心性本来清净。当然它没说你现在的是清净,它说你本来是清净的。这什么意思呢?妄想是不真实的,它不告诉你说没有妄想,它只是告诉你说“达妄本空”。妄想是虚妄的,它是后来有的,因缘所生法,这是第一个,“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是即空。“即假”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具足佛法界的十如是。只要你愿意去开显,你就能够开显佛的功德。但是它下手还是以“即空”为主,偏重在清净心。

那么“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跟“无分别智”有什么差别呢?

“何期自性”是根本,根本观;“无分别智”是对治观。“何期自性”是肯定句,它是肯定你的心跟佛陀的心是一体的,就是把我们的心归零以后,把佛陀庄严的心也归零,把我们妄想心也归零,当两个都恢复本来面目的时候,我们跟佛陀是一如无二如,所以它肯定你的心性是清净真实的。无分别智是否定句,它是面对粗重烦恼的时候,马上踩煞车,你不能再想下去了。所以无分别智的重点在于破妄,正念真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是在显真。一个是肯定句,一个是否定句。虽然同修空观,有否定跟肯定的不同。

好,这唯识的观法、基本概念有没有问题?

我们有时候对自己是否定的,比方说你妄想很多的时候。但是你自己对自己已经没有信心了,对往生没有信心,对成佛没有信心的时候,你就要肯定自己了,我做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妄想不真实。你看过哪一个真实的东西被妄想破坏吗?那是因为你抓住妄想不放。其实妄想你只要把它放掉,它就消失掉了。妄想的可怕,来自于你对它的执着,它才可怕的,不是说它本身可怕。如果妄想本身就很可怕,那没有一个人可以学佛,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是因为你执着它,它才变成很可怕的。这样懂吗?你要把它放下,它就不可怕了,这个就是虚妄的意思。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想知道那些修唯识学的菩萨,他们为什么会求生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呢?有什么关系?

【师父答疑】因为唯识宗的祖师就是弥勒菩萨,可能是这样,当然你要问他们,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我猜的。因为他们的传承,弥勒菩萨就在兜率天,是吧?

【学员】可是他们修唯识学,没有说像大乘菩萨修求生净土。

【师父答疑】唯识学求生净土也是有,但是没有像天台宗那么多。一般修天台、修华严的,很喜欢求生净土。

一般来说,你的修法,你要跟佛陀有交集,因为净土宗强调感应道交,对不对?感应道交一定要跟佛陀有交集,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的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

你看中观的学者,所有求生净土比例最低的,大概是中观的。他观一切法空,把相都扫掉。净土宗扫掉的是颠倒相,它不能扫掉庄严相,它空里面要不空,要现相。净土宗,你心中要没有两个相状,你不可能往生的:第一个,弥陀的相状,名号的相状;第二个,净土的、未来的相状,你要借相修心。你临命终放下了烦恼,放下娑婆世界的爱取,你还要提起佛号,你还要忆念净土。忆念净土是不是要有个相状?提起佛号也有个相状。你要信仰弥陀,你要好乐净土,要有愿力跟信仰,这都要有相状。

所以中观的学者不太会求生净土,唯识宗一半一半,往生净土比例最高的,是天台的一心三观,因为他即空即假。他这个即假,本身就带有借相修心的味道,他就要现相。现弥陀的相状,就带动了如是相性体力作,带动了净土的因缘果报出来。华严宗的人也会求生净土,因为他知道,自力庄严华藏世界不容易,他仰仗他力庄严,以弥陀本愿的摄受来庄严自己的国土。所以这个教法,一般能够跟净土搭上线的,就是天台跟华严圆教思想比较有可能。

但是,你不能小看藏通两教。它虽然对你穿上庄严的衣服没有帮助,但是它对你脱掉脏的衣服是有帮助的,这句话你们听懂吗?它让你摆脱妄想的干扰是有帮助的。当然提起佛号,忆佛念佛,藏通两教的传承对你帮助不大,这个就要靠天台、华严。但是它怎么让你从妄想中醒过来,藏通两教做出重大的贡献。

就是说我们往生的人,临终的时候,要脱掉三界脏的衣服,穿上弥陀本愿的衣服,要做两件事——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对不对?厌离娑婆你还得要依止藏通两教,你还不能小看它。所以说实在,净土宗的往生,藏通别圆四教每一帖药对你都很重要。你要用得恰当,这四个药对你都有意义。

好,别教的跟圆教的思想这个主题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我想问一下,《心经》里头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在这里看不到次第,但是好像圆教只有华严跟法华,那么为什么《心经》是般若系而不是圆教呢?

【师父答疑】其实般若宗,诸位你们还记得般若宗内涵是什么?带通别正说圆教。般若宗不是只讲通教,你看般若时的判教它是有通别的,带通别正说圆教,是吧?它只是没有像《法华经》纯圆独妙,它里面是带有通教别教。

你看《金刚经》里讲无住生心,你说通教观一切法空,它能够讲出无住生心这一句话吗?不可能!是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就有圆教的思想。只是说它里面杂质太多,通别都有,圆教也有,所以读《金刚经》,就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各人体会不同。

好,我们看第二个主题。

【学员提问】请问师父!别教的分证即佛,师父提到八地的不动地,菩萨因为我执已破,所以只有业没有力,不会再受报。那是否八地以前的菩萨还受生死的果报?如果是,这些菩萨已断生死,怎么受报?

【师父答疑】那么这个主题我上课的时候没有强调,我再补充说明一下。

别教的中道思想,按照它当体教法的判教,它初地断了我执的现行。也就是说我执带动的见思烦恼的现行活动全部被破坏了,但是他我执的种子还在。在初地的时候,他只是不起见思烦恼的现行。他要到八地——“无功用行我恒摧”,到八地的时候,他的俱生的种子才全部破坏。

这个时候他们的判教就有两种判教了,按照唯识经论的判教是这样:如果你是智增上菩萨,智增上,初地的时候你就可以入涅槃,因为你已经没有烦恼的现行;但如果你是悲增上,要到八地才了分段生死。

为什么别教的初地,它只破坏现行不破坏种子呢?这个地方跟它的判教、教理有关系。诸位还记得吗?唯识学的缘起是什么?赖耶缘起,对不对?所有的生命是从阿赖耶识发动出来的,阿赖耶识有很多的善、恶、有漏、无漏的种子。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就是说,你今天第六意识的思想要转,你离不开第八识,对不对?那么第八识的转依,其实只有两种转依,它这个地方有一点问题,唯识学有点自相矛盾。在哪里呢?

就是它第六意识的转依,是三种转依,初地转一次,八地转一次,成佛转一次,对不对?它三种转依,第六识转,六七因中转,三种转——初地转、八地转,然后成佛转。但是它第八识只有两次转,第八识的转依只有两次,就是八地——“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它第八识的时候,初地没转,它第六意识是清净了,但第八识还是有漏,所以这个时候就有问题了。如果你第六意识清净,第八识是有漏,在唯识学有漏的第八识不能摄持无漏的种子,这个不合理。所以只能解释,第六意识的现行是清净的,第六意识的种子是有漏的,这样就说得过去了,对不对?种子还是有漏,所以你转,第八识可以不跟着转,这样听得懂吗?听不懂,对不对?(众笑)看你们的表情就知道了。

不过这个没关系,这个只是教理上把它圆融一下。就是说第六意识是你的思想,第八识是你的仓库。唯识学它第六意识修止观,修无分别智,它在初地的时候第六意识就清净了。但是它现行清净,种子还在,理论上你现行清净,种子就应该转,但是如果它种子也转,这有问题,就矛盾了。因为你第六意识转,第八识在初地的时候没转,它没转依,它是第八地才转,那么你第六意识转依,你如果把种子也转了,那种子你是放在哪里?种子放在第八识,它没转,你转,自相矛盾,这不可以。

所以它只好自圆其说,说初地的时候,第六意识现行是清净的,它种子还是有漏,所以第八识没变,初地没有变。到八地的时候,无功用行生起的时候,它的俱生我执破坏了,这个时候他的种子——分别起的、俱生起的种子一起转,到时候再一起转,所以这个就造成了有些菩萨要到八地才了生死。

但是这是一个误解了。为什么是误解?诸位!唯识学的初地它已经入圆教了,是不是?你说哪有可能到了八地,还在别教里面待着?这不是开玩笑吗?对不对?所以它根本就没有什么八地,唯识学的判教只有初地之前有意义而已,后面都仅供参考。但是,它既然安立了这个教派,它必须自圆其说。因为你的教派就是这样,转识成智。

但是,也没关系,它虽然不圆满,但是它作为一个对治法门、方便法门,还有它的效果。你不要小看无分别智,有时候你一种烦恼在活动的时候,你观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什么用,你就必须要修无分别智,把妄想停下来,烦恼就不能动了,就把那个妄想的开关关掉。

所以在修习无分别智,如果说,你在面对一个妄想的时候,你直观真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念了三遍,这个妄想还停不下来,你就知道这个妄想势力很大,它对妄想的攀缘心很重,根本不听你招呼了。这个时候你就把唯识的无分别智拿出来用,观想,你这个时候就不要讲理由,直接把妄想切断。因为所有的烦恼一定要你的名言来资助,你要是心中不讲话,心中没有名言给这个妄想,这个妄想就“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妄想就不能活动了。所以唯识学作为一个辅助工具非常好,是这个意思。

所以按照唯识的判教,他是智增上菩萨,初地了分段生死;如果悲增上,他会一直拖到八地,他一定会了生死。实际上是初地都了分段生死,因为初地以后所有别教的人全部转到圆教去了,没有人在别教待着了,不可能,因为真如只有一个。

好,这个有没有问题?这个是我做一个补充的说明,因为我上课这一段没有强调判教。

我们看第三题。

【学员提问】请师父开示,若吾人一念心性是本来具足,既非因缘所生,那就是有自性,即不是缘起无自性。那应该如何跟通教的“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当体即空”的空性彼此会通呢?

【师父答疑】真如不是因缘所生法,它不是。我们看藏通两教的二谛。世俗谛是因缘所生法,不要说中道不是因缘所生法,连真谛的空性都不是因缘所生。空性是因缘创造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它是一个真理。真理就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你用杂染法去熏它,它空性还是空性;你用清净法去熏它,它还是空性。它当然不随因缘而变化。

二谛里面,世俗谛是因缘所生法,它会随着你的修行而变化的;真谛非因缘所生法。在三谛的思想,世俗谛是因缘所生法,真谛跟中道第一义谛,都不是因缘所生法。就是说一念心性的思想,不是谁创造出来。

如果一念心性是因缘所生法,那有什么过失呢?

那只有佛陀有,你没有,是吧?那要因缘去创造。我问你,万德庄严是不是因缘所生法?当然是,万德庄严是修来的。你本来就万德庄严吗?不可能!你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就不是因缘所生法,这个是本性的东西。但是你从清净心修到万德庄严,这肯定是因缘所生法,那要去修的;业障深重是不是因缘所生法?当然是,那是你自己打妄想弄出来的。业障深重是因缘所生法,万德庄严是因缘所生法,这两个因缘所生里面,那个明了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是不是因缘所生法?不是!它不是因缘所生法。

你最好知道什么叫作本性就是如此的,什么是你后来加上去的。后来加上去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你把坏的加上去。比方说凡夫,凡夫就是把心性搞砸了;第二种人是佛陀,他“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他用福德智慧两种的法去庄严这一念心,就变成万德庄严,他把一念心性庄严了。

所以一念心性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你把它搞得业障深重了;第二种你把它搞得万德庄严。这两个都是因缘所生法,但是它的本质不是因缘所生法。因为它不是因缘所生法,它才能够贯通十法界——“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对不对?如果说,心性你去修它,它会增加,你不修它,它会减少,那就惨了。凡夫就没份了,是吧?这样懂吗?

性德跟修德,你要清楚。性德是自性本具的,清净本性这是一个本来就具足的平台,那是我们自己不去用。就是说这个功能本来就有,你不管修不修,它就是在那里。至于你想不想用,那是你的事情,是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法它一直在你的心中。不是因为你起颠倒它就失掉,它也没有失掉,只是你忘了它的存在而已。你成佛以后万德庄严了,它还是在那里,它还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叫作“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但是在妄想中,把你“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个东西找出来,非常关键!

诸位!按照天台宗判教的道理,你不是马上去对治烦恼,你也不是马上去念佛,重点不是赶快去因缘上修,不是!先找到你的根本——先把心带回家!作为一个乞丐——乞丐当然是因缘所生法,因为你这个因缘操作错误变成乞丐了——你还记得你爸爸是谁吗?大富长者,对不对?你可能忘掉了,你因为乞丐作太久了。你爸爸也是因缘所生法,但是你们那个家,它就不是因缘所生法,懂吗?你小时候离开家的时候,你家里面的珍宝是因缘所生法,不是你赚的,是你爸爸赚来的。你虽然没有钱,但是如果你回家,这个钱迟早是你的,对不对?那个家不是因缘所生法吧?不是吧?那是你自己离家出走的,你说——我怎么心中没有家?你不是没有家,你是忘了你有家,懂吗?那个家还在,是你自己要流浪的,你还记得吗?你一天到晚心随妄转,搞到最后——弟子心不安,对不对?其实你的心本来是安的,你是捏造一个妄想,类似一个不安的相状出来。你把妄想放掉,恢复本来面目,你的心本来就没有动,怎么会不安呢?

所以你要知道,你修行是要先清楚什么是修来的,什么是因缘所生法,什么是非因缘所生法。乞丐是因缘所生法,大富长者跟他所有的珍宝也是因缘所生法,但是那个家不是因缘所生法,那是你跟你爸爸都可以有权利去住的,这样懂吗?所以按照圆教的思想——把心带回家,关键!了生死的捷径!成佛的关键!也是往生的捷径!让你快速摆脱烦恼业力,让你快速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捷径——就是现前一念心性。这是捷径了,诸位!我们待会会说明一心三观跟念佛的关系。

好,我们解释“一念心性,本来清净”它不是因缘所生法,就解释到这里。

这地方有没有问题?这个地方很重要!如果“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是因缘所生法,那就糟了!按照我们这样乱七八糟的操作方式,它早就应该丢掉了,是不是?还好,它不是因缘所生法。它不是因缘生,它就不会随因缘变化,因为它刚开始就不是你创造出来的,它就丢不掉,只是你不承认而已,你自己忘失来时路,那个家还在。但是前提是你要“回光返照”,你要向外找,就找不到了。觅即知君不可见,你能够放下,不离当处常湛然,你要能够回光返照它就出现;你要向外攀缘它就消失,它就是这样一个很奇怪的东西。

好,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师父!这个天台宗六妙门里面的六个修行次第,就是数、随、止、观、还、净,至于后面两个还、净是怎么操作法,怎么找到我们的真如自性,请师父说明一下。

【师父答疑】其实六妙门它是不定止观,知道吗?它不定。它也可能操作进入通教,也可能进入圆教,它是不定止观。有三种止观:次第止观、圆顿止观跟不定止观,六妙门判作不定止观。数、随、止,修止这个我们不谈,就是修那个止,修禅定。观,你是修什么观?你修无常无我观,当然它那个净跟那个圆教的净就不太一样了。

就清净心,藏教的清净心跟圆教的清净心是两种概念。藏教的清净心是修来的,是无常无我创造一种寂静的假相;圆教的清净心是你本来面目。不太一样。数、随、止把心安定以后起观,就看你起什么观了。你起什么观,它就恢复到什么样的清净。如果你起的是无常无我观,那么还、净回到你的净,就是涅槃的那种寂静相出来,但是这个还不是你的家,那是“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那个寂静的相,还是一个虚妄相,但是虚妄相也够你能够安住了。如果说数随止观,你这个观是一心三观,那么回复的清净,就是本来具足的一念清净心了,那是真实义的本来面目了。所以它回复到的清净到底是什么,就看你起什么观,所以判作不定止观,它不决定。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师父从一开始讲,就告诉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把心带回家的重要性,很希望在这个最后的机会,请师父再详细地跟我们开示,在我们平时修学的生活当中,这样的修行如何修能不能再具体一点?

【师父答疑】我们对一个真理,首先要先信仰,就是说因为圆教是不思议境,所以你要先相信。就是说,虽然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动荡不安,但要相信你还有一个本来清净、本来不动的一念心性,你要先相信这件事情。就是说,你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你要先相信这件事情。因为大乘佛法你不信解,你就没有办法去修行,就没办法证入,这个东西永远不会出现。

所以它第一个信解,《法华经》还一个专门讲〈信解品〉,就是仰信真如佛性,怎么去信解。当然这个信解还跟你的智慧有关系,你还得要学习它的教理。就是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清净的意思,其实严格来说那个清净不是一个相状,我们总是觉得,喔,一个清净相,不是。清净相你就跟妄想相对立了,它的清净是离相,不是杂染相,也不是清净相,叫作清净了,这样懂吗?它就是一个明了的——它不是善,它也不是恶,这叫清净了。如果它的相状是清净,它怎么受熏呢?它怎么有随缘义,它怎么变现?如果你的心性本来清净,怎么变出妄想呢?是不是?它那个清净就是跟空性相应的离相的那种东西叫清净。

当然你一开始把它想成一种清净相,也无可厚非,也无所谓。作为你踏出第一步,你如果观想说清净就是一个清净相也无所谓。总而言之,你把这句话不断在心中琢磨,你会发觉,你对妄想的执着比较淡了,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当然你在想这句话的时候,往心中去,不能向外,往心中去。你回家的道路,只要方向对了,就有效果。圆教东不怕西不怕,怕你烦恼重,不怕业障深,最怕你向外求,那就完了。

你说清净心在哪里呢?喔,开始去找了。去找善知识说,请你开示妙法。善知识,啪!一巴掌打过去,妙法在你的心中!你自己有妙法,你还跟我求妙法!是不是?你看赵州禅师讲,“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赵州禅师不简单,“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他不知道内心是清净,他就到处去参学。结果参学开悟以后,真是冤枉!我到处求无上甚深微妙法,其实微妙法在哪里呢?在我的心中!当然他要经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理解,是吧?

就是说,首先,圆教的清净心是内观的,它不是创造一个相,不像藏通两教——藏通两教是思惟一个空性,然后自己进入空性,多少有点心外求法;其实别教也有点心外求法,别教是思惟一个中道,把自己的心带到中道去,它是创造一个法的功德,把心带过去。圆教的思考不是这样。妙法在哪里?在你的心中!你说:欸,我的心打妄想。你把打妄想拨开来,你就知道了,真正的妙法就是你的心性,这是最妙的法,你还去哪里找,是不是?

所以圆教的思想,你只要回光返照,不断地回光返照,你就知道:其实你的心性不是这样子,是你自己把它搞坏的。你今天这个样子,是你自己不断打妄想,本来这个镜子是光明的,你把它涂上一层灰尘,但是它的镜子没有失掉。

修行一定要先内观,再外修。如果你没有找到你的本来面目就修行,你的修行进步非常地慢,因为它是根本。我们以前会重视法力不可思议,会重视佛力不可思议,当然这两个力量对我们的加持力都很大,但是你一旦缺乏了自性功德力,缺乏心力不可思议,你的修行就很难突破了。心力是关键!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多重要?你们可能不知道,太重要了!“无上甚深微妙法”就在你的一念心中,你这个法建立了,法力、佛力才有意义。你这个根本法门建立了,当你的心准备好的时候,法力就变成不可思议,佛力也变成不可思议。当你的心性是活在妄想的时候,法力我看也没什么不可思议,对你来说也就是可思议的,因为你操作不了妙法。你看智者大师解释《妙法莲华经》那个妙法,九旬谈妙,他就是讲心法妙。他那个佛法妙、众生法妙是兼带讲的,他是讲一念心性本来不可思议,你还要去哪里找妙法?

所以六祖大师讲一个中道的话出来,他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就是说,你还搞不清楚的时候,那对不起!你不能在家里面待着,你还真的要像赵州禅师“赵州八十犹行脚”,你要赶快找善知识,因为你不知道什么叫作“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你还没有懂之前,你还没有资格闭关进修,知道吧?你这叫作“迷时师度”,赶快找明师善友。但是“悟时自度”,你觉悟了,就有办法修一切法门,一切法门被你一操作全部是妙法。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以所念的佛也变成不可思议。这样懂吗?“迷时师度”,这个法到底去哪里求?答案不一定。如果你没有真懂,那还得向善知识求。如果你懂了,那对你来说——莫向外求。这两种情况。

现前一念心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最好把这句话不断地在心中念熟。临终的时候,你的颠倒妄想会干扰你,你的业力会现前,这句话对你会有加持力的。就是赶快——把心带回家,这个时候妄想对你……,因为你一个人有家保护的时候,风吹雨打就不怕。我们的心为什么现在那么脆弱?因为你离家出走,离家太远了,这是个问题。你如果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一切的风雨你根本就不怕,你可以安住不动。

所以我们今天把它归纳,做个总结:

性德——根本。就是怎么样安住一念心性,这是性德。

修德——藏通别跟你有关系的。跟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有关系的藏通别的法都可以去操作,你可以有选择性地操作,你有这个问题,就把这个藏通别拿来对治。

性德是必修课程。这一关没有过,你一旦“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一关没有过,那你修行就非常麻烦了!你知道吗?你这个出离问题的时间就要拖得很久了,你把无量劫的妄想都把它当真,那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这个回归到性德,回归到一念心性的思想是一个根本。

诸位!这整个圆教,蕅益大师讲,教理所归的旨趣在于圆教,讲藏、通、别只是用来对治。所有的妙法要建立在心法妙的基础,你心中的妙法没有现前,所有的法不能叫妙,那就是普通的法而已。所以诸位这一关要突破,非常重要!把你心中的家找出来,非常重要!值得你去找。你花个两年、三年、五年都值得,一定值得!赵州禅师八十岁还在找。但是找的方法——内观,不能外求!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