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天台教观纲宗 > 第16章 第16集《天台教观纲宗》

第16章 第16集《天台教观纲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继续来做课程的研讨。

在我们之前讲到的课程当中,蕅益大师把天台的教观分成三种缘起:业感缘起、赖耶缘起跟真如缘起。佛陀施设的教法,一定有他对治的重点。

业感缘起的重点在于,我们在调伏现行的烦恼跟罪业,就是你眼前的东西时,业感缘起特别好用,因为让我们产生增上惭愧,不敢放逸。因为业感缘起它强调业力的不可思议,业力的强大,治乱世要用重典。所以面对现前烦恼业力时的思考,我们尽量用业感缘起来警惕自己:这个罪业造不得,因为你很难改变它,而且你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就是说,你造罪的结果,你的快乐只有一点点,但是跟造成的痛苦不成比例。譬如你在吃刀上蜂蜜时,虽然有甜蜜幸福的感受,但是你吃的蜂蜜毕竟是少数,但是你被割伤以后的痛苦,是远大于那个快乐的,所以造罪是得不偿失的。所有娑婆世界的快乐,究竟来说都要付出代价的。所以从业感缘起,我们可以知道惭愧心,不敢造罪。

面对过去已经造的罪,你就不能用业感缘起了。用业感缘起的话,那你的挫折感就太大了。就是说,这个事情已经是一个既成的事实,而且我也如法忏悔了,面对这么多业时,佛陀告诉你赖耶缘起。它是可以受熏习而变化的,就是这个业它是被一个心识——第八识所摄受,而第八识它不是死的,它受前六识的熏习。

也就是说,业力跟你的思想是互动的,随着你的思想不断地提升,这个业力的势力就会不断地降低,这给我们很大的希望。我们从“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慢慢体验到万法唯识,一切法是你的心识所变现,你的心变了,业力就跟着变。所以,当你要怎么样去思考你过去业力时,就可以用赖耶缘起了。

我们如何透过今生的修持,收心,让过去的业降到最低,当我们要谈谈你的未来目标时,怎么突破过去、怎么开创未来时,真如缘起最好。清净心菩提愿,告诉你,你的来生有无量的可能性。你先不要管你的业力,先不要管你的妄想多重,你就尽管发愿,甚至可以发成佛的愿。

按照佛陀给我们的教育,面对现在,佛陀要你务实,小心谨慎;面对未来,佛陀要你大胆地尝试,你尽管发愿,因为你的心性跟十方诸佛相同,你应该得到的东西跟佛陀一样,所以面对未来,你可以发成佛的愿、往生的愿。

佛教对于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同的态度。对现在是很保守的,对过去是可以改变的,对未来可以大胆地发愿,它有无量的希望。佛陀是给我们未来无量的希望,所以真如缘起是给我们希望。

站在佛陀的角度来思考事情,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所以你慢慢知道这三个教法,是各有它的使用时机,你就知道佛陀施设的教法是不冲突的。

我们来看,回答下一个问题。

【学员提问】在天台教观当中,最先缘自于《中观论》的缘起性空理论,后来才演变成一心三观,请问师父,缘起性空跟一心三观有何不同?

【师父答疑】空性的智慧,它是一心三观的前方便。一个人没有经过空性智慧的教育,你很难悟入一心三观。一心三观的特点,还不在于三观,而在一心。我们现在达到一心很难,就是说你的心动得太厉害,攀缘太厉害,我们现在是多心。

就是说,一心三观在于把心收回来。一心三观的特点就是说,你要改造生命,要找到生命的开关,生命是有开关的。所以它把生命浓缩,把整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个五蕴身心世界,慢慢浓缩到一念心性,它认为这个就是生命的开关。你碰到什么事情,不要向外求,你只要安住清净心、菩提愿,你就有无量的未来的可能性,安住清净心,离相清净,然后菩提愿成就功德,你要有成就功德的希望。

但是安住一念心性很难,因为我们的心喜欢攀缘。假设没有经过空观的法水洗涤,就很难入一心。这个时候,佛陀就讲空性的道理了。佛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为什么要讲空观呢?因为你的攀缘的病根,来自于你认为人生有所得,这是一个严重问题。我们对生命有很多的错觉,但是最根本、最严重的错觉,就是我们把人生当真。

就像一个人做梦,梦里面看到很多的珍宝,看到很多的事情,他会去追求。但是这个梦境结束时,他又到另外一个梦去了,前一个梦就消失了,又变成一个梦,他又重新地追求。所以我们不可能从每一次生命当中去得到教训。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不断地攀缘,一直到死之前还在攀缘?因为我们总是希望能够从人生得到一点东西,认为它是真实的。

所以佛陀就出世了,告诉你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佛陀要你从因缘看进去,就是人生是一种因缘的开合。你为什么来到人世间呢?因为你过去有很多因缘聚集在一起,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你从什么地方来?

诸位!你们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吗?我们是从空性而来。按照佛法的意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无中生有。生命的出现不是本来就有的,是无中生有。你不能够说:“欸,我从前世而来。”不对!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你只是继承前生的业力,你可没有继承前世的果报。当你做第二个梦时,跟第一个梦是没有关系的。你前一个梦是转轮圣王,你不可能把转轮圣王的珍宝,带到第二个梦的乞丐去。所以,首先你要知道,你的生命的起点,生命没有开始!

我们再看生命的结果。你将往哪里而去?“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最后的结果,往空性而去。所以人生是没头没尾。

按照《楞严经》的用法,就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就像做梦一样,你知道你每一个梦境,从什么地方开始吗?你知道你的梦境什么时候结束吗?你结束以后跑哪里去了?没有了。人生几十年后,你现前的身心世界,你所拥有一切东西跑哪里去了?对你来说,没了,你又去创造另外一个梦境。

所以,无所得的概念,对一个人很重要!就是人生只有过程,人生的目的只有两个:第一个,酬偿旧业,你在还过去的业;第二个,你在创造一个新的业,你在开创来生,规划来生。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被业力牵着走。我们一般人都是活在过去,没有一个人活在未来,所以人生恶性循环,你过去造的罪业,今生业力显出来,在业力当中又迷失了自己,又造业,所以我们的人生落入一种恶性循环。

直到佛陀出世,喔,原来人生是无所得!诸位!我们每个人,不管你是快乐,不管你是痛苦;不管你长得庄严,你长得丑陋;你有财富,或没有财富,你的过程有很多差别。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结果都是一样——就是没有结果!没有一个人有结果的。

没有结果这件事就很重要了,人生无所得。无所得,你就无所求,该干么还干么,该你的,你过去有这个业,它自己会出现,可能它不是从这个地方,而是从另外一个地方出现。你没有这个因缘,你追求也没用,因为你没有业因,你只有缘没有结果。

所以从无所得,你就知道无所求;无所求,你就知道无所住;无所住,你的心自然就往里面跑。你知道:把你的心管好了,你的生命就管好了。

所以空性的智慧是很关键了。一心三观就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是内观的。今天有人骂我,那跟我没关系,我有内观,安住清净心、菩提愿面对;有人赞美我,我们也是安住清净心、菩提愿,叫法法销归心性。所以一个一心三观的人,他跟外境是脱钩的,他认为人生只有历事炼心而已。他的生命只是让整个事缘当中,让他内心不断地增上,他的清净心更增长了,他的菩提愿更增长了,如此而已。

所以他的整个人生观,只是在自我完善,让他内心的善根不断地增长,不管他做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乃至于念佛也好,善根都不断地在增长,这就是一心三观高明的地方。

因为我们花太多时间去攀缘外境了,耗损太多精神体力。你攀缘外境有什么用呢?它是一个生命的结果,过去的业。就是说它是一个结果,它是一个事实,这个结果很快就过去了。你应该重视你的因地,你的内心世界,你的内心世界主导着未来。

就是说,我们太重视我们的过去,而忽略了未来。我们什么时候开始重视未来?死亡到来时。喔,原来我也会离开娑婆世界。这个时候你就会手忙脚乱,我该去哪里?来不及了,因为你没有资粮。

但是,我们不可能从生命中记取教训。你来生再来时,你一定会犯同样错误,你的心还是向外攀缘,因为你认为攀缘对你有好处。你认为说,人生经过你的经营以后会变得更好。其实不一定,努力的人很多,成功的人少数。因为成功的人有福德力,关键在他有善业力。

所以人生不能主宰,不能强求的。你今生的快乐不完全是你的努力,当然你的努力会让它更早起来。但是真正的因,是因为你过去生的,是你过去生好,你是继承了过去的善业。但是你太享受于过去的善业,完全活在过去的善业,你就失掉了未来,就把未来给毁掉了。你想想看,你把心收起来,该你的还是你的,但是你跟一般人不同,你的内心在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不知道诸位是把今生看得重要,还是把未来看得重要?就是说,你把心向内安住,你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今生该有的东西,你也不会失掉。你把人生完全用来经营今生,临终你就惨了!因为你认为很重要的东西,你花了几十年所经营的东西,即将被破坏,你内心的痛苦跟遗憾,让你很难保持正念。因为你今生花太多心血了,死亡到来时你受不了了。如果没有收心,你受不了的,因为它花费你太多精神体力了。

收心就是把心带回家,看好你的善根力。你真正往内心,注重你的善根力、福德力,这个时候人生只是一个历练。所以要把心收回来,要成就一心,一定要空性的智慧,建立无所得,然后你才有资格谈三观,用空假中去观你的心。空观看到你内心的本体,离相清净;假观看到你的内心有无量的功德性,发起菩提愿,为未来开始许下你的誓愿,用愿力来引导你。这个时候你就能够摆脱过去,走上一个新的未来。

所以一心三观的核心思想,在于一心。而一心要成就,要建立一个无所得的人生观。你不可能在今生得到什么东西,因为人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

这就是空观的智慧。它为什么要摆在前面?以无所得为方便,才有资格谈一心三观。所以佛陀要先讲般若时,调伏你有所得的攀缘心,然后才开显法华涅槃,安住一念心性,开显你内心的空假中三观,清净心菩提愿是这样来的。

佛陀先讲《阿含经》业感缘起,先处理你的重大的罪业;再讲方等时、般若时,开始调伏你的攀缘心,业力处理完了,就开始处理妄想的问题;妄想处理完了,才有资格谈一心三观。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中观论》的空性的思想,它是一个悟入一心三观的前方便,否则你不修空观,你的心一直在动,因为这个业力变现果报时,这个果报会刺激你的感受,你永远会被感受牵着走。当你认为人生是真的时候,那你就很难面对人生了,每一个业力对你来说都是一个刺激,你就得照单全收了。

有没有问题?这个无所得跟一心三观是有关系的。

没有问题,这个问题过去了。我们看下一个问题。

【学员提问】佛陀宣说《法华经》,是会渐归顿的方式来宣说圆教,而方等般若则以秘密不定的方式来宣说圆教,这当中有没有代表性的经典呢?

【师父答疑】方等时佛陀讲圆教是比较不明显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前面的经文,佛陀是讲到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然后再讲到因地的修学。

果地的功德我们看,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等等,佛陀讲到依报庄严有三个主题:一个宝树庄严,一个是楼阁庄严,一个是莲华庄严。莲华就是受生的地方,因为在莲华受生,所以才会受用宝树跟楼阁。

这三种庄严讲完以后,佛陀会总结:“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蕅益大师就解释,是什么样的功德,能够成就宝树、楼阁跟莲华呢?诸位!你们会说,一个生死业障凡夫,一辈子可能什么事也没有做,就在佛堂里忆佛念佛,然后你来生到极乐世界,受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为什么?是什么因缘?

“诸法因缘生”,净土宗也不能够离开因缘观。当然多数的说法会说弥陀本愿摄受,佛力不可思议,因为阿弥陀佛成就这广大的功德,他把四十八愿的功德摄持在一句佛号,所以我的心接触佛号时,转他成自,感应道交,我把佛陀的功德转到我的身心世界。这对一半,佛力的摄受对一半,一般净土宗都这样解释。

但是,蕅益大师他不这样看。他提出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还提出了心力不可思议,因为一个念佛人的心向内安住,有一种心性功德的开显。心性它有清净心菩提愿的功德,我们的心以前因为离家出走了,把自己弄得变成乞丐。当一个人向内观的时候,会得到心性功德的加持力。所以你自己心性功德的加持,还有弥陀本愿的摄受两种,心力跟佛力的结合,然后才有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但是,你看《阿弥陀经》的经文,它强调心性的东西明显吗?不明显,是吧?它强调佛力的很明显。那就是蕅益大师的智慧了,“以大容小,无法不大;圆人受法,无法不圆”,他看出这个秘密教。

诸位!你想一个问题,假设你的往生纯粹是佛力摄受,跟你的心力没有关系,你今天放一个录音机不断念佛,这个录音机会往生吗?不会!因为它没有心,它没有明了性,是吧?你说既然是佛力,它只靠音声,那念佛机它也创造音声,它怎么不往生呢?佛陀为什么不加持它呢?因为这个念佛机没有明了的心。没有明了的心,它本身没有心性功德的加持。

所以,为什么临终的人要内观?就是这样,因为你本身的心性功德很重要,内观真如,外顺弥陀。内观真如——你自己开显内在的心性,能念的心不可思议;外顺弥陀——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启动了弥陀的本愿力。所以你的心性功德力跟弥陀本愿力结合,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是这样子。

因此你的往生,是心力——心灵的力量跟佛陀力量的圆满结合,不是单方面的。这就是为什么你起颠倒时,佛陀拿你没办法,因为你心性功德开显不出来。心性它必须要内观,才会出现。当你临终时攀缘娑婆世界,心性就隐没了,妄想就出来了。

所以,心性跟妄想是同一个东西。向外攀缘——心性变成妄想,就颠倒妄想,你就变成标准的乞丐,生死业障凡夫;你要内观,你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就这样子。所以《楞严经》它把心性开出两个门,外门跟内门。你今天是向外门而去,随外门而转,那你就颠倒妄想了;你随内门而观,内观真如,往内安住,那你是无穷的珍宝。就这么回事。所以大乘讲不二法门,同样是一个东西。

诸位!你临终起攀缘,不能往生。不完全是佛陀不加持你,因为你自己心性的功德,它也不加持你,你自己也不加持你,因为心性功德全真成妄,变成妄想了。所以激发妄想,不能感应佛陀。因为佛陀的心是安住在心性,你却安住在妄想,根本没有顺从本愿。你至少要跟佛陀同一条线,你往东,佛陀往西,这怎么感应呢?

临命终的人,必须要内观,把你的心性功德开显,能念的心不可思议,弥陀的本愿也不可思议,所以感应道交,是这样的。

大智慧的蕅益大师他读《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属方等时,从显露义讲到佛力,但是他就能够把佛陀的秘密义读出来——这个地方有能念的心,不可思议这个秘密在里面,诸如此类。

有没有问题?就是方等时为什么通圆教,就是这样,它秘密义有这个意思。

请说。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刚刚师父讲到《阿弥陀经》是方等时所说,《无量寿经》是不是也是方等时所说?

【师父答疑】是的,智者大师几乎把净土的东西,都判作方等时,因为方等时最广,四教并谈。你想,它不可能般若时,是吧?般若时是扫一切相、观一切法空的,无眼耳鼻舌身意。它也不是阿含时,阿含时是小乘的。所以一般来说,只要讲到功德相的,一定只能够说是方等时。

【学员】在《无量寿经》中,第二十六品的《礼供听法》里面,阿弥陀佛亲自有三段开示:

第一段,他是对着十方菩萨在讲的。是说,“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剎。”

第二段,“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

第三段又讲了,“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剎。”

这个三段,弟子有一点点了解,好像讲的是有一点圆教的意思在里面。

【师父】是的,对!方等时本来就是四教并谈,它是藏通别圆四教都有,但是它圆教的相对比例不多。

【学员】是不是也有转他成自的意味在里面?

【师父】感应道交,你说《无量寿经》有感应道交的意思在里面。

【学员】它是劝修。弟子又想到一个,《阿弥陀经》中,有三次的劝十方菩萨劝信劝愿劝行,这三段阿弥陀佛亲自所说的,是不是也有劝修的味道在里面?

【师父】是的,是的。因为流通分本来就是有一种劝修,结劝,因为正宗分讲完了,对不对?但是净土宗它是难信法门,佛陀一个人作总结,可能阿罗汉说,从头到尾都是你讲。所以佛陀就把十方诸佛请出来,请十方诸佛来证明。

《心经》最后有一句话是“无智亦无得”,这个是般若时,因为它观一切法空时,它扫掉的是世间法,它也扫掉了出世间的法。因为从空性的角度无有少法可得,但是无有少法可得,不是没有,他有念念的相应。就是说,成佛以后,他有功德相应,但是他没有这种有所得的概念。

【学员】阿弥陀佛!谢谢!

【师父】它不是没有,无所得不是完全没有。就是说他虽然离相清净,但是他又跟功德庄严相应。跟功德庄严相应,却又不是凡夫的一种有所得的概念。

我们凡夫的概念是一种追求。凡夫活在果报,因缘果报。我们做了件善事,就希望有果报给我们……就像海豚一样,马上想要得到主人给它一条鱼吃。一般的人天种性,造一个善业,就要去把这个善业换果报,对不对?

但是,你有想到吗?当你不要果报的时候,你知道谁会报答你吗?

【学员答】心性。

【师父】是的,心性开始报答你,心性就显现。当一个人不断地修善事,你拒绝果报时,你就入不可思议,因为真如本性亲自报答你,它就把功德显给你看。但是,你一直要外面的东西,那对不起,真如本性就把门关起来,因为你已经有东西了。

这一点在《法华经》佛陀讲一个譬喻。佛陀说,有一个国王,他有无量的珍宝,他的大将军经常为国王征战。这个将军每一次战胜回来,国王就从他的库房里面拿一个蓝宝石或者红宝石给他。有一天这个将军打胜回来以后,他居然跟国王说,我什么都不要了,国王只好把他皇冠上的摩尼宝珠给他。因为他什么都不要了,国王只好把摩尼宝珠给他。

这个譬喻,诸位听得懂吗?当你什么都不要时,你就很可怕了!你就不思议了!因为真如要报答你了。这就是无所得的概念。

但是,我们以前会犯一种错误,好像说,我去追求对我有好处,是吧?我造了一个善业,今生好不容易有一个美好的房子,美好的眷属,我要赶快享受,我前生那么辛苦造的善业。你这么一享受,心性就把门关起来了,最后变成颠倒妄想了。就这么回事。你要攀缘感受,对不起!心性就离开你了。你把感受收起来,我今生不再受用了,你内观的时候,心性就把门打开了,就这样子。

所以,你的人生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追求因缘果报,那么心性就把门关起来,它就转成妄想,那你就是一个标准的生死凡夫,只是在人生当中多一个快乐而已。第二个;你如果不向外求,拒绝因缘果报,那么心性就把功德现出来了,就这么一个差别。

请说。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刚刚师父说,蕅益大师在读《弥陀经》的时候,从里面就悟到佛陀的秘密教,可是师父之前有说,佛陀在的时候才有秘密教,化仪四教里面秘密教是没有可能,可是师父刚刚有说过……

【师父答疑】佛陀在的时候秘密教,佛陀是亲自告诉你;佛陀灭度以后,秘密教你要自己去体会,差在这里。

【学员】就是我们今天读佛陀留下来的经典时,都还可以有这种教法的加持?

【师父】那就看你的智慧,你能够读出他的弦外之音,就是说他没写到,但是你读得出来,那就算你智慧高。

但是,佛在世时,秘密教是你坐在那里,你听到的是佛陀的音声亲自告诉你一个新的概念,别人不知道,那是佛陀主动告诉你。但是佛灭度以后,这个话被结集成经典时,你有本事读得出来,那就不是一般人了,这种秘密教,是你主动把它读出来的。

【学员】谢谢师父!

请说。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开示,刚才师父提到说,如果般若你无所得时,会跟庄严相应,是不是就跟《大乘起信论》讲的体大、相大、用大,当你无所得,它就真如平等不减故,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跟能生出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善法,是这三个它相应出来的这种庄严,是不是?

【师父答疑】是的,因为你开始无所得时,你就在开显心性。反正你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你要用感觉来受用人生,那你就活在因缘果报;当你开始拒绝这种人生受用时,你就在开显心性,这两种情况而已。

【学员提问】师父!第二个问题,师父提到说,报身佛是有始无终。那一般的话,不是只有法身是无始无终,为什么报身它有始无终?不是报身它也是围着因缘就结束掉?

【师父答疑】因为法身是一个理论,它是一个体性,它是一个道理,清净法身是个道理,是吧?所以它没有所谓的开始,也没什么结果,这个道理你悟得到,就有;你悟不到它也是有,是吧?

但是报身不一样,它是可以受用的,就是佛陀自受用的报身,就是说佛陀他可以享受那种功德庄严,那要成佛才有。就是你要修因证果,成佛以后,佛陀现出功德报身出来,他自受用。但是佛陀现给众生看的,是丈六比丘相叫应化身,是吧?应化身有始有终,它有死亡这件事情,但是报身没有死亡。报身一旦成就以后,就永远不消失,但是它有开始。因为它虽然是功德,但它是一个可以受用的东西。只是它认为的受用,跟我们用攀缘心受用不一样,它是一种相应,是有开始的。

【学员】谢谢师父开示!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把它作一个简单地说明。

【学员提问】佛陀所以广说一切法门,是因众生的根机不一,才开显了五时八教。其中最后的目的,就是宣说一佛乘的思想,法法销归心性,开显心性的功德。我们净土宗的行者如何把一佛乘的思想跟念佛法门互相结合呢?其关键的切入点在哪里?

【师父答疑】我刚刚其实有稍微讲到了,就是临终时。我想一心三观跟念佛法门的关系,核心还在一心。就是说,当你平常都是向外攀缘,对因缘中的果报,对生命的结果很重视,那么你就活在业缘当中。

这样讲,就是说临命终,我们生死业力或多或少,当然你如果攀缘心少,就现得少;攀缘心重就多了,业力会现前。但是你心向外攀缘时,这个生死业力对你的牵动会很大,你会被业力 catch(抓住)。

如果你临终时,是安住一念的清净心菩提愿,按照佛法的说法,你跟业力走的是不同道,因为业力是活在因缘果报,而你安住一念心性,安住

一念心性本来就没有业力可得。这个时候有心性的加持,业力跟妄想对你的伤害可以降到最低,因为你有心性功德的保护,多了一个防御系统,真如在加持你。这个时候是两种加持:心性功德的加持;弥陀本愿的摄受,两种加持。

如果说,你心在临终的时候开始打妄想,想到你小时候的事情,长大的事情,那就惨了,那你心性就没有加持力了,你堕入了因果业缘当中,完全要靠佛力摄受,那就难讲了。到底是生死业力把你带走,还是弥陀本愿把你带走,就会很难讲。

所以一心三观它会在临终时,产生很大的加持力,它会让你在临终生死业缘现前时,保护你走过生死业力这一关,走出颠倒妄想,然后面对弥陀的光明。

一个收心的人,他不但在平常业力不容易起,他的业缘少,临终的时候,阿赖耶识现出业力要牵动他的时候,他也能够把业力对他的伤害降到最低。因为真如本性本来就没有业力,所以面对业力,你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影响。

本来无一物,你自己要去惹尘埃,那就没话说了,你自己要堕入业缘里面去,那是你自找的。你自己知道,赶快收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时候你安住现前一念心性——清净心菩提愿,你有内在心性功德的加持,业缘对你的伤害本身就降到最低。此时你要提起佛号,生死业缘已降到最低,弥陀本愿对你的感应又有强大的作用,那就感应道交了。

或者我们不要讲这么高,说马上安住心性,我们讲实际一点好了。我们凡夫的临终正念,大部分都是第二念的正念,因为我们大部分都是先打妄想,然后再想到心性。我们一般来说不是先知先觉,都是后知后觉,但是好过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就是说,合理地推论,我们临终时,先堕入妄想,先落入业缘。这个人他学过一心三观,临终时他能够随时警觉的话,就能够从妄想里面走出来,这是关键了!

就是你必须培养一个走出妄想的机制,合理地推论,我们临终时,可能不是马上进入正念状态,我们临终第一念应该是堕入妄想,但是你平常有修过这种善根的人,你就会提醒自己,妄想是生死的业缘,我要向内收,我要放弃它,我不能跟它走。你内观真如时,妄想就消失了。

也就是说,一心三观,它能够成功地让你在堕入妄想时很快地走出来,重点在这里。因为临终时生死关头,生死业力跟弥陀的本愿在拉扯时,你的心态很重要!到底你是启动了生死业力,还是你能够进入弥陀本愿,关键就在一念之间。这个时候,一般人都会先堕入颠倒妄想,但是谁能够提起第二念的正念,产生反击,走出妄想!这是关键哪!

所以,你平常就要训练自己,在堕入妄想时,你要提醒:欸,我开始落入攀缘了,我要赶快安住,我的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这个妄想跟我没关系,它不是我原来的东西,是我生死轮回沾染了习气,我应该安住我生命的本来东西,我的本来东西是清净心菩提愿。你忆念它,它就出现了。

所以,怎么样能够培养一个反制、调伏妄想的临终的第二念,就是关键了!关键就在这里了——培养第二念的正念。这个时候一心三观就扮演重要角色了,看谁能够从妄想当中内观真如!为什么说你走入妄想以后,还可以走出来呢?因为真能破妄,因为你走入妄想是虚妄的。

诸位!你看过黑暗消灭光明吗?一个人为什么黑暗,因为没有光明。你会跟妄想在一起,是因为你没有内观真如。只要光明出现,黑暗自然消失掉。你试试看,你一旦内观,妄想就消失掉了,妄想只会在你起颠倒的时候才骗得了你,否则没办法。它为什么控制你?因为你自己错乱了。一个觉悟的人,根本不可能跟妄想走的,因为它是虚妄的。

所以在佛法的角度,觉悟永远不嫌太迟。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因为光明永远不会起太迟,但是你千万不要临终的时候,一直糊涂下去,那就惨了!

为什么诸位要栽培善根?就是当妄想黑暗笼罩你的时候,你要赶快觉悟,而这个觉悟的力量来自于平常的栽培。你要产生一种走出妄想的机制,要有这种力量出来。妄想并不可怕,但是你的觉性没有启动,那妄想就变得很可怕了。当你心中没有光明的时候,你就不要怪黑暗欺负你,就这样子。

其实黑暗不是光明的对手,但是关键是你得把光明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要熟悉这条回家的道路。你随时启动心性永远不嫌太晚。但是最可怕的是,你永远不启动它,那就惨了!我再讲一次,启动心性永远不嫌太晚,但是这条路你要熟悉呀!

我们研讨就先到这里。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