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新校园,为了紧密契合当时的社会运动潮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引领作用,我充分挖掘自身擅长画画的特长,全身心地投入到画展的筹备工作中。
我深知,艺术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工具,能够以直观而生动的方式传递思想、激发情感。
经过精心筹备,我成功举办了两次意义非凡的画展。
在筹备过程中,我广泛收集资料,深入研究社会运动的核心主题,力求通过画作准确地传达出时代精神。
从挑选画作素材,到构思布局,再到亲手绘制每一幅作品,我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每一幅画都倾注了我的心血,它们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
画展开展后,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成为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思考人生的窗户。
第一次画展以“忆苦思甜——不忘阶级斗争”为主题。
这个主题承载着深刻的时代内涵,旨在让广大师生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时刻保持对阶级斗争的警醒。
我深知此次画展的重要性,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使画展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我邀请了我的好朋友雷道华以及面前塆的一位女知青担任讲解员。
他们满怀热忱,深入研究画展的每一个细节,精心准备讲解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他们绘声绘色,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将每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讲解十分精彩,为画展增色不少。
这次精心筹备的画展,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本地区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极为热烈的反响。
消息仿佛插上了翅膀,迅速在整个公社传播开来。
本公社二十多所小学的师生们,听闻有如此精彩且富有意义的画展,顿时热血沸腾,满心期待。
小学的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画展中可能出现的奇妙画作,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老师们则满怀欣慰,深知这是一次绝佳的教育契机,能让孩子们在艺术与思想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公社初中和高中的师生们同样被画展的消息深深吸引。
初中的学生们,正值青春年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他们怀着崇敬与好奇交织的复杂心情,早早地便开始计划前往参观的行程。
高中的学子们,思维更加成熟,他们渴望从画展中汲取灵感,对画作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有着强烈的探索欲。
当参观的日子来临,各校师生们纷纷有序地向着画展所在地进发。一路上,队伍整齐,欢声笑语回荡在道路上空。
到达画展现场后,大家自觉地排成队列,安静而有序地步入展厅。他们全神贯注,认真聆听着讲解员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解说。
讲解员详细地阐述着每一幅画的创作背景、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师生们时而驻足凝视画作,眼睛紧紧盯着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仿佛想要透过画作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而又低声与身旁的同学、老师交流感悟,分享自己对画作的独特见解,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
公社的领导们也对此次画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亲临现场参观指导。他们迈着沉稳的步伐,穿梭在展厅之中,仔细欣赏着每一幅作品。
领导们的目光中透露出专注与赞赏,对每一幅画都进行了深入的审视与思考。
参观结束后,领导们对画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他们称赞画展不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展现出了高超的水准,那些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构图的精巧,无一不彰显着艺术的魅力,更在思想教育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画展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将历史的沧桑变迁、时代的发展脉络以及社会的价值观念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且深刻的历史课,让师生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
在这次画展中,四十多幅水墨画成为了核心亮点。
这些画作聚焦于我们村“二苕爹”的苦难经历。
那是1946年,黑暗的阴霾笼罩着大地,“二苕爹”不幸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他被迫背井离乡,踏上了充满未知与恐惧的征程。
在辽沈战役期间,身处战场的“二苕爹”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内心充满了对和平与家乡的渴望,最终他鼓起勇气,在东北当了逃兵。
此后,他历经千辛万苦,在漫长的归乡路上艰难跋涉数千里。
一路上,风餐露宿,忍饥挨饿,遭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最后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
夏天乘凉时,“二苕爹”曾多次给我讲述他的这段坎坷经历,那些生动的细节和真挚的情感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于是,我以此为蓝本,精心构思,用手中的画笔将“二苕爹”的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有了这次意义深远的画展。
所有画作均采用水墨画的形式,没有进行额外的着色,而是运用了“工兼写”的独特手法。
工笔细腻地描绘出人物的神情、动作以及场景的细节,使画面栩栩如生;写意则在整体布局和意境营造上挥洒自如,让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我对“二苕爹”的敬重,对历史的铭记,也希望通过这些画作,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过去,珍惜现在,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第二次画展以“评法批儒”为主题,同样凝聚了我的心血与努力。
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深入研究法家与儒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通过一幅幅画作,以艺术的形式对这一主题进行解读与呈现。
尽管这次画展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与“忆苦思甜”画展有所不同,但同样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参观,在校园内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为当时的思想文化交流搭建了一个独特的平台,也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的文化氛围 。
或许是我一手组建的武术队,凭借着在各类表演场合中展现出的飒爽英姿与精湛技艺;或许是我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的那两场画展,一幅幅饱含时代精神与个人心血的画作,如同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又或许是我在公社宣传队和大队宣传队的演出中,凭借独特的舞台魅力与出色表现,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这些点滴的经历,在当时那个相对封闭却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里,如星火燎原般引发了极为广泛且强烈的影响。
一时间,整个地区都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搅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人们谈论的话题都离不开红光小学那位宛如天才降世般神奇的老师。
各种传闻像长了翅膀,在人群中不胫而走,而且随着传播,愈发变得神乎其神,仿佛为我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而耀眼的光环。
人们口口相传,将我描绘成了一个集多种非凡才能于一身的奇人。
有人断言我是音乐天才,也许是某次校园文艺活动中,我不经意间弹奏的一段简单旋律,或是哼唱的一首小曲,虽谈不上专业,却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美妙的种子,经他们传颂,便成了我拥有音乐天赋的佐证。
又有人对我盛赞有加,称我为美术天才。
毋庸置疑,那两次意义非凡的画展功不可没。
一幅幅画作,从最初素材的精心挑选,到布局的巧妙构思,再到一笔一划亲手绘制,都倾注了我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每一幅画里,既有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又饱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更寄托了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
这些画作一经展出,便如磁石般深深吸引并震撼了观者的心灵,让他们笃定我在美术方面定是天赋异禀,与生俱来便拥有这般神奇的创造力。
而在所有的传闻中,最为夸张离谱的,当属称我为武术高手这一说法了。
在众人添油加醋的描述里,我俨然摇身一变,成了一位武功盖世、威震四方的大侠。
传言肆意蔓延,说我武艺登峰造极,仅凭一人之力,便能在瞬间制敌,轻松对付几十个人不在话下。
这说法乍一听,荒诞不经,如同天方夜谭,可在民间却传得绘声绘色,有模有样,仿佛真有其事一般。
甚至有一位在武术界小有名气的高手,他将研习武术视为毕生的追求,每日与拳脚棍棒为伴,对武术的热爱如熊熊烈火般炽热。
当他听闻了这些关于我的夸张传闻后,内心的好奇与挑战欲被彻底点燃,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专程跋山涉水,慕名而来。
他找到我时,双眼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那眼神中透露出一股按捺不住的跃跃欲试,仿佛即将奔赴一场决定武林地位的巅峰对决。
他言辞恳切,声称此番前来,只为与我切磋武艺,交流武术心得,共同探寻武术的更高境界。
面对这位不速之客,我心中五味杂陈,着实有些哭笑不得。
一方面,我对自己的实力有着清醒的认知。
我虽痴迷武术,在武术教学上也投入了无数的心血,不辞辛劳地指导学生们一招一式,力求将武术的精髓传递给他们。
但我深知,自己不过是在武术的浩瀚海洋中浅尝辄止,跟着一些武术书籍潜心钻研,向前辈虚心请教,才粗浅地学会了一点擒拿技巧而已,与传闻中那神乎其神的武功高手形象,实在是相差甚远。
另一方面,却又因这些毫无根据、夸大其词的传言,不得不硬着头皮,直面这样一场颇具戏剧性色彩的 “比武切磋”,心中满是无奈。
实际上,那些夸张的传言就像脱缰的野马,在坊间横冲直撞,肆意传播。
而那位一心认定我身怀绝世武功的武术高手,早已下定决心,非要与我一较高下,以解心中疑惑。
在众人的围观与撺掇下,我们最终商定,在我们村后的山林中展开这场备受瞩目的较量。
好友雷道华得知此事后,也满怀热忱地欣然前来,主动请缨担任这场比武的裁判,希望能为这场较量增添一份公正与秩序。
起初,我内心十分抗拒这场比试。
我心里明镜似的,清楚自己的真实水平,实在不想因这些不实传言卷入这场无谓的争斗之中。
于是,我多次态度诚恳地向他推辞,言辞中满是谦逊,反复表明自己绝非如传言那般厉害,不过是略懂些武术皮毛罢了。
然而,他却固执地认定我是在刻意谦虚,眼神中依旧满是跃跃欲试的兴奋与期待,对我的推辞充耳不闻,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仿佛这场比试势在必行。
就在我还想进一步耐心解释,试图打消他比试念头的时候,他却突然发难。
趁我毫无防备之际,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从我的身后迅猛地冲了上来,双手如铁钳一般,紧紧地抱住我的腰,嘴里还叫嚷着非要和我比试个高低不可。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我着实吃了一惊,心脏猛地一缩,仿佛要跳出嗓子眼。
但多年的武术训练,早已在我身体里种下了沉稳冷静的种子。
刹那间,我迅速调整状态,多年积累的武术本能瞬间被激发出来,毫不犹豫地运用所学的擒拿招式进行应对。
我巧妙地将身体重心下沉,利用腰部强大的扭转力量,猛地用力一扭,与此同时,手臂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剑,迅速向后发力。
一个漂亮且干净利落的反制动作,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瞬间就将他像扔麻袋一样摔出老远。
他整个人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随后狼狈地跌倒在地,扬起一片尘土。
他显然被我的这一招打得措手不及,根本没有料到我会如此轻易地化解他的凌厉攻势。
脸上先是露出一丝难以置信的惊讶,紧接着,那惊讶便迅速转化为深深的不甘。
他咬了咬牙,迅速从地上爬起来,眼睛瞪得如同铜铃,大声喊道还要继续比试,那不服输的劲头仿佛要将整个山林点燃。
我无奈之下,只得再次摆好架势,准备迎接他的新一轮进攻。
这一次,他明显变得更加谨慎,像一只蓄势待发的猎豹,小心翼翼地绕着我缓缓踱步,眼睛紧紧盯着我的一举一动,试图从我的防御中寻找一丝破绽,抓住进攻的绝佳机会。
突然,他仿佛积蓄了全身的力量,大喝一声,如同猛虎下山一般,朝着我迅猛地冲了过来,试图发起一场狂风暴雨般的猛烈攻击。
我屏气敛息,沉着冷静地应对,目光如炬,紧紧盯着他的动作轨迹。
就在他即将冲到我面前的那一刻,我看准时机,迅速抬手,看似随意地就是一掌推出。
这一掌看似平平无奇,没有丝毫花哨的动作,却蕴含着我多年习武所领悟的恰到好处的力量与技巧。
他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有效的防御动作,便被我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掌推出了一丈多远,整个人如断线的风筝一般,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扬起一阵尘土。
这一次,他躺在地上,许久都没有动弹,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地挣扎着爬起来,拍了拍身上沾满的尘土,眼神中原本熊熊燃烧的不服气已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敬佩与折服。
他迈着略显沉重的步伐,走到我面前,微微低下头,心悦诚服地说道:“果然厉害,我算是服了。”
经此一役,这场比武较量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在村里传开,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都围绕着这场精彩绝伦的比试。
我的名气也因此变得愈发响亮,可我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不过是运气稍好,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所学的那一点技巧罢了,那些所谓 “武功高强” 的响亮名声,实在是与事实相差甚远,名不副实 。
1996年,于中国而言,是波澜壮阔且意义非凡的一年,诸多重大事件接连发生,三位伟人相继与世长辞,举国悲痛,他们的离去无疑是国家的重大损失。
而“□□”的被打倒,更是如拨云见日,宣告着一个混乱时代的终结,社会迎来了全新的变革与发展契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整个中国大地都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型。
然而,在我们那个地处偏远的会龙山地区,尽管也顺应时代潮流,组织了几次游行,召开了若干会议,但似乎一切依旧按部就班,表面上并未呈现出与外界同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那段岁月里,细细回想,仍有几件事让人印象深刻。
其一,大队精心举办了一场“歌颂英明领袖”的诗歌朗诵比赛。
这一活动旨在凝聚人心,表达民众对领袖的爱戴与拥护。
但颇具戏剧性的是,参与比赛的十个小队所朗诵的诗歌,竟全出自我一人之手。
那段时间,我沉浸在创作的热情中,深入领会时代精神,将内心对领袖的崇敬与赞美,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通过一行行诗句表达出来。
每个小队拿到诗歌后,都认真排练,在比赛当日,他们用真挚的情感和激昂的语调,将这些诗歌演绎得淋漓尽致,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
其二,大队里分布在十个村子里都积极响应号召,办起了批判“□□”的专题墙报。
而这些墙报从策划筹备到最终呈现,几乎都由我一手操办。
我精心构思报头画,力求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批判的主题,让人们一眼便能感受到墙报的严肃性与重要性。在内容创作上,大部分诗文也是我撰写的。
我深入剖析“□□”的种种恶行,结合历史事实与现实影响,用犀利且有力的文字,将他们的危害揭露出来,希望借此让村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伤害,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
在这些经历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一件颇为奇特的事情。
有一次,我正在一个村子里专注地办墙报,突然,村子里的一位精神病人径直朝我走来。他眼神中透着一种异样的执着,走到我面前便开口说道,他坚信我和列宁同志是老战友,言辞恳切地请我帮忙,希望我能和列宁同志沟通一下,为他开具一个可以外出做手艺、搞副业的介绍信。
我听后,心中满是诧异,赶忙向他解释,列宁同志是外国人,我根本不认识,实在无法帮他传达这个请求。
可他并未就此罢休,稍作停顿后,又转而说我和中央的同志关系熟络,让我去请中央的同志帮忙解决他的问题。
面对他的坚持,我无奈地回应,告诉他中央一些相关的同志已经被打倒,如今也无法如他所愿提供帮助。
后来我才了解到,这个精神病人原本满心期望外出搞副业,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却因大队始终不给他出具搞副业的介绍信,内心焦虑万分,久而久之,竟急疯成了这般模样。
无独有偶,在镇上也有一个因相同原因而发疯的病人。
这位病人头发长得杂乱无章,胡子也肆意蔓延,身着一件破旧不堪的中山装,整日在街头游荡,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章子,章子,章子不章子,盖章不章章”。
原来,他同样渴望外出搞副业,可大队会计却始终不肯在他的申请上盖章,导致他的愿望无法实现,最终精神崩溃,陷入了这般疯癫状态。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疯子在象棋方面天赋异禀,棋艺高超,镇上的人与之对弈,竟都不是他的对手。
我出于好奇,也曾与他下过一盘象棋,在对弈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棋力之强,自己完全不是他的对手,每一步棋都被他巧妙算计,最终只能甘拜下风。
那时,大队会计手中掌管着公章,看似小小的一枚章子,却拥有着极大的权力。
开具外出搞副业的介绍信,需要会计盖章确认,这一盖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村民能否外出寻求更多的生计机会。
我在后续的经历中,也亲身领教了这章子所蕴含的巨大影响力,它如同一个无形的关卡,左右着许多村民的命运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