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春节刚过,新学期拉开序幕。
回顾过往,或许是那次别开生面的公开课,在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是我所教班级在考试中成绩斐然,优异得格外引人注目,种种因素叠加,公社教育组对我的工作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赞誉与认可。
在一场庄重的重要大会上,教育组领导郑重其事地宣布:任命我为我们小学的负责人。
与此同时,为了全方位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准,还特地选派了一位公办老师入驻我们学校,与我携手共同管理学校事务。
这可是我们学校办学以来首次迎来公办老师,无疑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意义重大而深远。这位老师同样姓张,来自张家大塆。
而学校原来的张校长,在我担任负责人之后,便转任教导主任一职。
在宣布任命的文件上,学校两位负责人的排序中,我的名字醒目地排在前面,按照职位设定,我理应被视作正校长。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略显微妙。自任命公布后,直至我最终离开学校,无论是学校里的老师、活泼可爱的学生,还是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在日常的交流沟通中,都自然而然地习惯称张老师为校长。
有意思的是,竟从未有一个人称呼我为“校长”。
大家都满怀亲切地唤我“之华老师”。
更为有趣的是,学校的其他老师前往村子里开展工作时,村子里的孩子们时常会误把他们也称作“之华老师”,仿佛“之华老师”这个称呼已然成为了学校老师的专属代名词,饱含着一种独特而温暖的亲切感。
时至今日,每当我踏上回老家的路途,老家的人们只要遇见我,依旧会热情洋溢地打起招呼:“之华老师回来啦!”
有些人即便与我久未谋面,却也能凭借记忆一眼将我认出,感慨地说道:“您是之华老师吧?时光匆匆,您都变老喽!”
还有人满脸洋溢着真诚的笑意,简洁而热忱地问候:“你好哇!之华老师。”
这些熟悉而质朴的称呼,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往昔回忆的大门,每次听到,我的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过去那段美好教育时光的深深眷恋 。
因为没有校舍,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运动场所都没有,体育课没法上,只是跑步、跳高、跳远,光搞田径运动不行啊。
我就出了个主意,搞武术,上武术课。
从小看到我祖父每天清晨就起床练功,搞吐纳,我对武术很感兴趣,还曾拜访过一位老武师学过洪拳。
于是,我到武汉买回了一套武术教材,如《初级长拳》、《初级剑法》、《初级刀法》、《初级棍法》等,还买回来10把刀、10枝红缨枪、10把剑。我打算在学校成立一个20人的武术队,10个男生,10个女生,就又买回10套白色的男运动服和10套红色女运动服。大队干部也因为我搞大队宣传队为大队挣了光,也同意出了这笔钱。
学校体育课都改成了武术课,20人的武术队也成立了。
我担任武术队的总教练,还配了一位古清秋老师作助手。
每天早上6点到7点和下午5点到6点定为武术队训练时间,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坚持了5年,一直到我被撤了校长职务并离开这个学校为止。
在那段充满活力与挑战的校园时光里,每天的训练时间一到,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学生武术训练的工作中。
学校的操场,成为了我们挥洒汗水、追逐梦想的舞台。
训练伊始,我从基础的基本功抓起,着重指导学生们练习腿功。
我会让学生们先站成整齐的队列,双脚稳稳分开,与肩同宽,然后缓缓下蹲,如同扎根大地的苍松,这便是扎马步的起始动作。我在队列间来回踱步,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姿势,一旦发现有人姿势不标准,便会立刻上前纠正。
“膝盖要与脚尖保持同一方向,重心下沉,稳住了!”我一边说着,一边亲手调整学生的腿部位置,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发力点。在这样的反复训练下,学生们的腿部力量逐渐增强,能够长时间保持标准的马步姿势。
接着是腰功的训练。我引导学生们先做腰部的伸展运动,双手向上伸直,然后缓缓弯腰,尝试用手去触碰地面,感受腰部的拉伸。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腰功技巧,我还会让他们进行左右侧屈的练习,身体向一侧弯曲,尽可能地贴近腿部,同时保持身体的平衡。
“注意呼吸,配合腰部的动作,吸气时伸展,呼气时弯曲。”我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着,学生们认真地按照我的要求,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动作,他们的腰部柔韧性在这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得到了显著提升。
前滚翻和后滚翻也是训练的重要环节。
我先在地上铺好我们最初使用的稻草编成的运动垫,为学生们示范动作要领。
身体蹲下,双手撑地,头部微微低下,利用腿部的蹬力和手臂的支撑,将身体向前滚动,如同一个灵活的圆球。
我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注意低头含胸,保护好颈部,连贯地完成动作。”
学生们围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看着我的示范,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轮到学生们练习时,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垫子,按照我教的方法尝试前滚翻。
有些学生一开始掌握不好平衡,在滚动过程中摔倒在地,但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迅速爬起来,继续练习。经过多次尝试,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前滚翻。
随后,我们开始练习后滚翻,方法与前滚翻类似,但方向相反,需要学生们有更强的身体控制能力。学生们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渐掌握了后滚翻的技巧,动作也越来越流畅。
随着训练的深入,我们开始挑战更具难度的前空翻、后空翻和侧空翻。
这不仅需要学生们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更需要他们拥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
在练习前空翻时,我先让学生们在弹跳板前做好准备,双脚用力蹬地,借助弹跳板的弹力将身体向上弹起,同时在空中迅速收腹、提膝,完成一个漂亮的前空翻。
“眼睛看向前方,身体保持紧绷,用力蹬板!”我在一旁大声地喊着口令,为学生们加油鼓劲。
学生们在我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踏上弹跳板,尝试着前空翻。一开始,只有少数几个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够成功完成,而大多数学生则因为害怕或者技巧掌握不到位而失败。
但我始终鼓励他们不要放弃,不断地为他们纠正动作,给予他们信心。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前空翻。
后空翻和侧空翻的训练过程也同样充满挑战,学生们需要在瞬间调整身体的姿态和发力方式,才能在空中完成翻转动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陪伴在学生们身边,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安全。
除了这些基本的翻腾动作,我还教学生们练习初级长拳、初级剑法、初级刀法和初级棍法。
在教授初级长拳时,我一招一式地为学生们演示,从起势到收势,每一个动作都力求标准、规范。“出拳要有力,手臂伸直,注意动作的连贯性。”
我一边说着,一边做出刚劲有力的出拳动作,学生们跟着我模仿,努力让自己的动作与我一致。在练习初级剑法时,我会先让学生们熟悉剑的握法和基本的剑法动作,如劈、刺、撩等。
我手持长剑,为学生们展示剑法的精妙之处,剑在我手中挥舞,发出呼呼的风声。学生们看着我的示范,眼中满是羡慕,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
他们拿起剑,按照我的指导,开始练习剑法,虽然一开始动作略显生疏,但经过不断的练习,他们的剑法也逐渐有了模样。
初级刀法和初级棍法的教学过程也大致相同,我耐心地指导学生们掌握各种刀法和棍法的技巧,让他们在挥舞刀棍的过程中,感受到武术的魅力。
后来,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实战能力,我们还进行了刀对枪、刀对刀、枪对枪以及三人对棍等对练项目的训练。
在刀对枪的训练中,我会先让学生们了解刀和枪的特点以及攻防技巧,然后让他们两两一组进行对练。
我在一旁密切关注着他们的动作,及时指出他们在对练中存在的问题。“注意防守,枪要扎得稳,刀要砍得准!”
我大声地提醒着学生们。学生们在对练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动作和策略,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实战水平。
刀对刀、枪对枪以及三人对棍等对练项目同样充满挑战,需要学生们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默契程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如今回首那段时光,内心不禁泛起层层波澜,那时的自己,仿佛被一股无尽的热情与坚韧的毅力所驱使,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吃苦精神,胆量也大得令人咋舌。
为了能够将武术这门博大精深的技艺完美地传授给学生们,我几乎将自己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奉献了出来。
尤其是每天晚上,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宁静的梦乡之中时,我家那昏黄的灯光却依旧倔强地亮着。
我坐在简陋的书桌前,全神贯注地钻研着武术教材。
那些教材,纸张或许已经泛黄,书页也在频繁的翻阅中变得有些松散,但它们在我眼中,却是无比珍贵的宝藏。
我逐字逐句地研读着解说部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一个武术动作的要领、发力点以及呼吸的配合,我都细细揣摩。
同时,我紧盯着那些并不十分清晰的图解,目光在文字与图案之间来回切换,努力在脑海中构建出每个动作的完整画面。
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远远不够,我深知实践的重要性。
于是,在理解了教材内容之后,我便在狭小的房间里开始了艰苦的自我练习。
房间的空间有限,每一次伸展肢体都要小心翼翼,以免碰到周围的家具,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的热情。
我按照书上所教,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那些动作,从最基础的马步扎起,感受腿部力量的凝聚;到出拳、踢腿,力求动作的标准与刚劲。
每一个动作,我都力求做到极致,每一次呼吸,都努力与动作相协调。
汗水湿透了我的衣衫,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滴落在地面上,但我浑然不觉,依旧沉浸在武术的世界里,不断地纠正自己的姿势,提升动作的质量。
直到自己感觉每个动作都熟练掌握了,我才稍作休息,准备迎接下一个动作的挑战。
就这样,我在深夜的房间里,与自己的影子为伴,刻苦练习,为的就是能在白天的课堂上,给学生们呈现最准确、最精彩的武术教学。
而在教授学生空翻这一高难度动作时,其艰辛程度更是难以言表。
空翻对于学生们来说,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更需要极大的勇气。
作为老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为了确保学生们的安全,同时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技巧,每一次练习,我都要用双手稳稳地托住学生的腰。
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耗费巨大的体力。
一个班级众多学生,每个学生都要进行多次练习,我就这样不停地弯腰、托举,再弯腰、再托举。
一天下来,手臂酸痛得几乎失去知觉,但我依旧咬牙坚持着。真的,那种感觉就如同一名搬运工,不停地搬运着沉重的货物,而且这“货物”还在不断地运动、变换姿势。
每天我究竟托举了多少学生,托举的重量累计起来恐怕真有几万斤之多。
然而,在当时,我从未有过一丝抱怨,从未想过放弃。
因为看到学生们在我的指导下,逐渐克服内心的恐惧,成功完成空翻动作时那脸上洋溢的自信笑容,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种吃苦好学的精神,支撑着我在武术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也成为了我人生中一段无比珍贵的回忆 。
搞武术训练,尤其是练空翻,风险是相当大的。
练习时,弹跳板和运动垫是必不可少的保护装备。
一开始,由于条件有限,我们只能使用用稻草编成的运动垫,这种垫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但与正规的运动垫相比,防护效果还是差了很多。
后来,随着学校对武术训练的重视,我们终于到武汉购置了正规的运动垫,这让学生们在训练时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即便如此,训练中的风险依然存在,稍有闪失,就会摔断手、摔断脚,甚至摔断脖子。
然而,或许是老天保佑,在长达5年的艰苦训练中,竟奇迹般地没出过一次事故。
这无疑是对我们所有努力的最好回报,也让我更加珍惜那段与学生们一起度过的充满激情与挑战的武术训练时光。
春节的脚步临近,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大队文艺宣传队的演出成为了大家翘首以盼的盛事。
而我的武术队,在演出中无疑成为了最亮眼的明星队,光芒四射,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当我们宣传队在路上列队前行时,那场面,可谓威风凛凛,气势非凡。
想象一下,在众多穿着各式色彩斑斓演出服的队员前面,是一支格外引人注目的队伍。
10个小男孩身着洁白如雪的运动服,他们的小平头整齐划一,手中紧握着刀棍,小小的身躯里仿佛蕴藏着无尽的力量。
10个小女孩则穿着鲜艳似火的红色运动服,羊角辫随着步伐轻轻摆动,她们的背上背着宝剑和红缨枪,宛如一群即将奔赴战场的小战士。
他们昂首挺胸,步伐坚定,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队伍前后红旗随风招展,猎猎作响,仿佛在向人们宣告着我们的到来。
一路上,行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每次演出,武术队总是率先闪亮登场。
锣鼓声骤然响起,那声音如雷鸣般震撼着全场。
就在这激昂的节奏中,孩子们如同一群灵动的小豹子,一连串精彩绝伦的空翻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他们在空中轻盈地翻转着身体,动作娴熟流畅,一气呵成,引得台下观众的目光紧紧跟随,全场一片哗然。
紧接着,一个年仅8岁的小女孩闪亮登场。
她身姿轻盈,宛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只见她深吸一口气,开始连走28个“前桥”(前手翻)。
她的动作连贯而优美,每一次翻转都恰到好处,仿佛与地面有着一种神奇的默契。
台下的观众们都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当她完成最后一个动作,稳稳地站在舞台上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随后,另一个8岁的小男孩大步走上舞台。
他目光坚定,充满自信。在众人的期待中,他先是一个漂亮的侧空翻,身体如同一道闪电划过舞台,紧接着,一个直体后空翻惊艳全场。
他在空中的姿态舒展而优美,动作难度极高,这一连串的动作完成得堪称完美。
台下顿时响起一片惊呼声,观众们纷纷被他的精彩表演所折服。
多年之后,这个小男孩在武汉一所中学担任总务主任,如今也已五十多岁。
有一次,我们在武汉偶然相遇,他笑着对我说,他现在还能做空翻呢。
我惊讶地看着他,由衷地赞叹道:“还能翻?你真了不起!”
队中还有一个年仅7岁的小女孩,她长相甜美可爱,如同一个精致的瓷娃娃。
而她在武术方面的天赋更是令人惊叹,空翻的技巧尤为出色。
每次演出,若是路途遥远,考虑到她年纪尚小,体力有限,我常常背着她前往演出场地。
她趴在我的背上,双手紧紧地搂着我的脖子,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仿佛这一路的颠簸都变成了有趣的冒险。
武术队不仅开场惊艳,压场的重任同样完成得十分出色。
刀枪剑棍拳,各展其能,分组表演,交替出场。
队员们手中的武器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他们的一招一式都虎虎生风,尽显武术的魅力与力量。
最后的“三人对棍”更是将整个演出推向了高潮。
这“三人对棍”的表演是我花费了好大的功夫,特意邀请武汉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的老师精心教导的。
表演中,是一个女生和两个男生对打。
那个女生便是我的大妹妹,当时她也是我们小学的学生。
她虽然年纪小,但在舞台上却毫不怯场,与两个男生配合默契,棍影闪烁间,攻防有序,动作行云流水。
他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们此起彼伏的赞叹声,掌声经久不息,回荡在整个演出场地,为这场演出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那个朝气蓬勃、活力四溢的时期,我们小学的武术队凭借着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练就了精湛的技艺,每一场表演都精彩绝伦,名声如同春日里蓬勃生长的藤蔓,迅速蔓延开来,竟惊动了县党委宣传部。
曾经在我们公社宣传干事的杨波,如今已荣升为宣传部长。
他听闻了我们武术队的卓越表现后,瞬间被吸引,对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没过多久,便派人辗转找到了我,带着满满的诚意,盛情邀请我们武术队前往水利工地,为那些日夜辛勤劳作的民工们送上一场慰问演出,期望能给他们单调而艰苦的生活带去片刻欢乐与慰藉。
接到邀请的那一刻,我和队员们都深感荣幸,内心满是激动与自豪。
随后的日子里,大家齐心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特殊演出的精心筹备中。
从每一个动作的反复雕琢,到服装道具的细致准备,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与期待。
终于,演出的日子来临,我们满怀期待地来到水利工地。
踏入工地的瞬间,眼前的景象令人深受震撼。
偌大的工地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民工们忙碌的身影在工地各处穿梭不停,大型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雄浑的劳作之歌。
在工地临时搭建的简易舞台周围,早已聚集了众多翘首以盼的民工。
他们头戴略显破旧的安全帽,脸上带着因长时间劳作而留下的疲惫痕迹,然而,那一双双眼睛里却闪烁着对演出的强烈期待,犹如夜空中熠熠生辉的星辰。其
中,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们撸起衣袖,露出结实有力的手臂,那是辛勤劳作赋予他们的力量象征;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眼神中透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沉稳与坚毅;还有不少前来支援的女工,她们虽身形柔弱,但眼神中同样饱含着对这场演出的热切盼望,静静等待着演出开场。
演出正式拉开帷幕,武术队的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步伐矫健地走上舞台。
首先登场的是集体刀术表演,队员们双手稳稳握住大刀,随着一声令下,整齐划一的动作刚劲有力地展开。
刀光闪烁之间,他们的身影犹如敏捷的猎豹,每一次挥刀都带起呼呼的风声,那凌厉的气势瞬间抓住了台下观众的目光,引得民工们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舞台。
原本还在忙碌劳作的民工们,纷纷停下手中的工具,不由自主地围拢过来,目光紧紧追随着舞台上队员们的一举一动,整个工地瞬间安静下来,只有舞台上刀术表演的声响。
紧接着,单人剑术表演开始。一位队员手持长剑,身姿轻盈地走上舞台,宛如一朵在微风中摇曳的青莲。
他轻轻舞动长剑,剑花瞬间在舞台上绽放开来。
他的动作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时而如闪电般快速刺出,时而似泰山压顶般用力劈下,时而又像灵动的游蛇般优雅撩起,将剑术的精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台下的民工们不禁被这精彩绝伦的表演深深吸引,纷纷发出阵阵惊叹,有的民工甚至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叫好,那响亮的声音在空旷的工地上久久回荡。
就在气氛愈发热烈之时,杨部长亲临现场。他脸上洋溢着温和的微笑,饶有兴致地观看着演出,眼神中满是对队员们的赞赏。
为了记录下这珍贵的时刻,他特意带来了相机,在人群中灵活地穿梭。
他时而蹲下身子,寻找独特的拍摄角度,试图捕捉队员们每一个细微而精彩的动作;时而站起身来,专注地捕捉队员们充满活力与自信的表情。只见他手中的相机快速按下快门,闪光灯不断闪烁,将这一个个珍贵的瞬间永久定格。
随后的三人对棍表演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队员们手中的棍棒在舞台上上下翻飞,犹如蛟龙出海,变幻出各种奇妙而惊险的招式。
他们之间配合默契十足,每一次棍棒的碰撞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是在演奏一首激昂奋进的乐章。
此时,台下的民工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掌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如汹涌澎湃的海浪般响彻整个工地。
民工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对队员们的精彩表演赞不绝口,那声声称赞饱含着他们对武术的热爱与对队员们辛勤付出的认可。
在所有表演中,空翻无疑是最惊艳的环节。
队员们身轻如燕,助跑、起跳,在空中迅速地翻转身体,动作一气呵成。
前空翻、后空翻、侧空翻,每一次翻转都像是在空中书写着奇迹,引得台下民工们惊呼声不断,他们的眼睛紧紧盯着队员们在空中的身影,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演出结束后,民工们依然沉浸在刚才精彩的表演中,意犹未尽。他们热情地围上来,与队员们亲切交流,用最质朴的语言对队员们的技艺给予高度评价。
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武术的好奇与敬佩,也让队员们感受到了自己努力付出的价值。
而我,同样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经历。
那些杨部长拍摄的照片,我一直小心翼翼地悉心保存着,即便时光流转,如今还留存着几张。
每当我看到这些照片,那段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光便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水利工地上民工们热情洋溢的脸庞、那热烈的演出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从未远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