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香农的穷爸爸富爸爸 > 第12章 媳妇们都是葛朗台

第12章 媳妇们都是葛朗台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胡村长家就在附近,周边的几个屋场都属于同一个行政村。几百年来,大家一直在这里定居,谁是谁家相互门儿清。胡村长的母亲是余家屋的人,他的外曾祖父就是余良民的曾祖父,故余家屋和他沾亲带故的人家不在少数。因为余家屋的人都是同一个祖先繁衍下来的,要说他和余家屋的所有人家都有亲戚关系,理论上肯定是对的。

他作为山庙村的村长,对山庙村各家各户的情况都相当熟悉;作为余家屋的亲戚,他对余家屋的难念经就更加了如指掌。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处理家务事可棘手了。怎么办呢?一味地和稀泥,一味地当和事佬,也不是长久之计。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韩奶奶到底有何难事?有何冤屈?需要她老人家站在村委会门口敲锣打鼓“喊冤叫屈”呢?

说起来呢,既复杂又不复杂。韩奶奶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各自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了。本来,这不是皆大欢喜,幸福圆满了吗?唉,人生哪里有这么轻巧便宜的事呢?!

养大儿女,还要养孙儿孙女呀!五个儿子各有两个孩子,孙子孙女加起来一共十个。按理说,当然是十全十美了。可是,儿子媳妇们一年到头都在外打工,孙辈们都在老家上学,谁来照顾呢?哪还用说吗?爷爷奶奶呀!

两位老人从五六十岁开始带孙子,现在年近七十,爷爷已经生病多年,奶奶又要照顾小孩,又要照顾大人,不仅身体吃不消,也根本忙不过来,所以,今年韩奶奶就没有帮忙照顾孙子孙女。

老大老二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不受影响;老三的孩子也已经读高中了,也不需要照顾,只是放假回来在爷爷奶奶这里住住而已;只有老四老五的孩子还小,原本都在家门口读书,需要烧饭、洗衣、监督、看护。因为今年韩奶奶不能帮忙照看小孩,四媳妇和五媳妇就没有出去打工,而是在家照顾孩子上学。

两位老人一个病倒在床,一个照顾病人,耕田耙地的事肯定干不了,因此,未种水稻,粮食成了问题,老人的医药费也成了问题,日常开支也成了问题。一年算下来,有不少赊账,需要在年底偿还,这是老规矩,债不过年。

五个儿子,家里经济条件都还过得去,家家都在马路边建了自家新楼房。其中,老大和老二的孩子都能挣钱了,他们两家的条件当然是最好的。五个儿子都愿意供养老人,问题是,怎么供养?五个儿媳妇谈不拢。

本来,老人的粮食和日常费用,估个数,五个儿子平均分摊,不就行了吗?这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可是,私心和公平成了平均分摊的障碍。

四媳妇和五媳妇一致认为,老大、老二和老三的孩子都是老人一手带大的,而他们家的孩子需要自己带,所以,她们坚持要求,老大、老二和老三家应该多分摊一些,才公平合理。

对此,大媳妇很不服气。她认为,她家老大作为长子,书读的最少,活干的最多,家里的弟弟妹妹们,他哪一个没有供养过?仅仅依靠父母,能养活一大家子近十口人吗?老人替他们照顾小孩,只不过刚刚好而已。不过,她不太爱说话,故没有大声嚷嚷,而是一声不吭,心里想着,反正向老二和老三看齐,给就都给。

二媳妇性子急,可不干了,反驳说,她家老二做事不着火,老人生了个懒儿子,害了她一辈子,就应该给她带孩子,她家凭什么要多分摊?

三媳妇见二媳妇不给,松了口气,就不用顶头出马了,只强调说,自己家的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夫妻俩挣的也不多,经济困难,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多给。

四媳妇和五媳妇觉得两个妯娌强词夺理,不认可。

对此,儿子们都是怎么想的呢?不是说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嘛!儿子都听媳妇的。最后,扯来扯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欢而散。这样,两位老人辛辛苦苦照顾孙子孙女十来年,不仅无功,还有过了。

余家屋离村委会所在地这么近,几乎扯着嗓子喊就能听见,而且,这庙南街谁不是一两天就要来一趟?孩子们上学也是天天从村委会门口经过,韩奶奶老夫妻俩含辛茹苦地照顾孙子孙女,每天接送,风雨无阻,一年又一年,一个接一个,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谁成想,到了年迈体弱,不能自给自足,需要儿子媳妇供养,就吵成一团,莫衷一是,不见下文。

胡村长给余家屋的组长余国强打电话,叫他去把韩奶奶家的五个儿子全找来。余国强一家一家地去叫人,可是,大白天的,过年在即,没有一个儿子在家。媳妇在家的,一个个怨气冲天,责怪村委会好管闲事。余国强哭笑不得,不予理会,去村委会回话去了。

胡村长、余组长和韩奶奶一起商量了一下,决定晚上再召开家庭聚会,一次性解决两位老人的供养问题。要不然,明天就是大年三十,真的揭不开锅盖了。韩奶奶同意,回家去了。

傍晚,吃完晚饭,余国强就早早地去找韩奶奶的五个儿子,这次全找到了,一个个乖乖地跟着来到村委会。胡村长先到,正在等着他们。等他们坐定,他决定先发制人,给他们点颜色看看,首先镇住他们,然后再让他们服从。

“你们看看,”胡村长正色道,“你们余家屋上百户人家,有谁家父母无米下锅?你们惭愧不惭愧?!你们还要点脸面吗?!”

“你怎么知道老人无米下锅?你去她屋里看了吗?”办公室门口有人大声呛道。

一屋子的人闻声,转过头看去,不是别人,正是二媳妇。原来二儿子唯恐自己的承诺回到家媳妇不接受,兑现不了,主动带上了媳妇。胡村长气不打一处来,正要怼回去,却猛然发现,其他四个媳妇也都来了,齐刷刷地站在门外,洗耳恭听,唯恐儿子们在村干部面前做过多的赡养承诺,自家吃了大亏。

此情此景,胡村长差点气笑了,一时无言以对,气势顿挫。

二儿子都看不下去了,感觉很没面子,硬气了一回,骂道:“你不要多嘴!”

谁知二媳妇毫不示弱,怒骂道:“你个窝囊废,你有什么资格骂我?要不是我日夜操劳,你早就喝西北风去了!你拿什么供养老人?!”

二儿子狼狈不堪,无言以对。胡村长有意替他辩护,却又一时找不到词儿,办公室里鸦雀无声。

本来,韩奶奶家这个二儿子读书最多,上了高中,可是,终究没有考上大学,却对干农活干粗活兴趣缺缺,因而有点儿秀才似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夫妻俩一起出去打工,他挣的钱还不如女方多,根据财大气粗的原理,他在家说话能理直气壮吗?

胡村长脑筋开窍,忽而明白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儿子们,而在于媳妇们。他急中生智,赶紧打圆场,说:“既然你们当媳妇的都来了,就都进来吧,不要站在门外挨冻。”

媳妇们一听,觉得这个胡村长还算讲理,就都进来了,各自找个位子坐定。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是,面对一群女人,要说服她们履行赡养老人的职责何其艰难,胡村长一想到这个就头皮发麻。他放低姿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他好声好气地说:“养儿防老,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就不必多说了。你们家兄弟五个,个个能干,个个发财,可喜可贺。无论如何,赡养老人在你们家不是件难事,就不要让老人吃了上顿没下顿,遭人议论。”

他适时停住,看看大家的反应。无人反对,他就继续往下说:“首先,老人今年的赊账,你们要一一还清;其次,明年老人的生活怎么安排,今天也要确定下来,先讲断后不乱。”

他又及时停住,看看大家的反应。无人反对,他就继续说:“明天就是大年三十,老大牵头,去问问老人有哪些赊账,多少钱,多少米,算一算,兄弟五人平均分摊。怎么样?”

无人反对,可是,也无人赞同,而是鸦雀无声,如同对牛弹琴一般。胡村长气馁,独角戏如何唱下去?

“你们表个态呀!”余国强在一旁催促道。

“好,明天我去问一下老人,看看有哪些赊账。”老大答应了。

“有钱多花,无钱少花。到处赊账等我们回来还,这像什么话?!”二媳妇终于按捺不住,开腔了。

“是呀!”三媳妇附和道,“农村老人,政府一个月不是还给六十块钱的补贴吗?两个人一个月一百二十块钱,全用完了?还到处赊账!”

五媳妇说:“我家孩子小,今年我在家照顾小孩上学,没有出去打工,就老五一个人在外挣钱,一家人省吃俭用,恨不能从牙齿上刻金,也不敢到处赊账。”

四媳妇觉得她没有说到点子上,补充说:“我们孩子小,都要自己照顾。要是老人能帮忙照顾小孩,我们家两个人都出去打工,说什么我们都愿意!”

四个小媳妇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只有大媳妇一声不吭。

胡村长瞧瞧这个,瞅瞅那个,没有一个人给他面子,他有点儿傻眼了。无奈之下,他求救似的问道:“你们兄弟几个什么意见?”

一阵沉默,片刻,二儿子说:“只要她们妯娌几个同意,我们没有意见。”

胡村长气恼地瞪了他一眼,心想:“我岂能不知道,只要她们妯娌几个同意,问题就好解决了?!问题的关键不就是她们妯娌几个意见分歧嘛!”

“你们凭不凭良心?!”门外忽而又响起一个愤怒的声音,原来,韩奶奶也及时赶来了。“十个孙子孙女,我们哪个孙子孙女没有带过?非要个个送进大学,才算照顾了吗?”

老人话一出口,掷地有声,比几个儿子铿锵有力多了。

胡村长赶紧请她老人家进办公室里坐。

韩奶奶坐定,禁不住打开了话匣子,多年积怨倾倒而出,似倾诉,又似反驳:“从大的到小的,哪个孩子没有吃我的?哪个孩子没有喝我的?今天这个要买个本子,明天那个要买笔;看见别人喝矿泉水,他们也要喝矿泉水;看见别人吃零食,他们也要吃零食;今天这个头疼,明天那个发热;这样,那样,现在物价这么贵,都不要钱吗?你们给了多少钱?还不是啃我们两个老骨头?!还不是我们老骨头起早摸黑,省吃俭用?!一百二十块钱能做多少事?!我们自己有病,都是能拖一天就是一天!难道你们没看见,爷老子就是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我们只有今年一年没有给你们带孩子,你们就啰啰嗦嗦,一肚子意见,连点饭钱都不给!难道老父老母不能给儿子媳妇当长工了,就只有去死吗?!你们自己不是人吗?你们将来不要儿子媳妇供养吗?”

说到这里,韩奶奶悲愤交加,忍不住放声痛哭,大骂自己的儿子们:“你们这些没用的东西,养你们有什么用?!养儿子都没有用,我还要把孙子孙女一个个养大成人吗?养儿防老,我养你们做什么?我过得还不如五保户曹奶奶,她还有养老院住!还有政府管!……”

儿子媳妇们被老娘稀里哗啦地一顿臭骂,一个个低头垂眉,屏声静气,没有反驳,没有回嘴,更没有对骂,总算有点儿人样。

胡村长一看这架势,赶忙趁热打铁,退而求其次,妥协地说:“明天你们把老人的赊账还了,年事办了,让老人过一个热热闹闹、丰盛富足的年!至于明年如何赡养老人,我们年后再谈。现在天不早了,今天就先谈到这里,别让老人家冻着了!祝你们过一个高高兴兴、和和美美、事事如意的年!”

胡村长话音刚落,大媳妇客气地回答道:“你也一样,年年发财!”

胡村长噗嗤一声笑了,说:“我们做基层工作的,哪里去发财?!混口饭吃而已。”其实,他心里在想:“只要你们这些村民少闹点家庭矛盾,那就阿弥陀佛了!”

媳妇们先出去了,儿子们紧随其后,留下老娘不闻不问。

余国强急了,喊住老大:“你把你老娘送回余家屋去,不要让老人一个人摸黑走夜路。”

“好!好!”老大一边答应着,一边走回来扶老娘。

一行人走出村委会办公大楼,余国强对老大说:“吃完年夜饭,你牵个头,你们兄弟几个把供养老人的事商量一下,不要等村干部来帮你们解决家庭矛盾。清官难断家务事。余家屋谁家没有老人?谁家像你们家,老人的生活问题还要村干部来解决?!”

老大不置可否,他可不能保证老二、老三、老四和老五都会听他的,他们要听老婆的。

二媳妇听罢,气呼呼地反驳说:“那还不是我们家的老人会做人!跑到大街上来敲锣打鼓,出儿子媳妇的丑!”说完,她拂袖而去。

韩奶奶听罢,不服气,正要争辩,二儿子拉了拉她,示意她别说了。老人想了想,没吭声,毕竟明天就要过年了,吵吵闹闹也不吉利。

韩奶奶的女儿嫁到了山庙村的另一个屋场,家就在附近。她听说娘家闹矛盾,气不打一处来。第二天一大早,夫妻俩背的背,扛的扛,给老人送来一堆吃的喝的,还留下六百块的红包。韩奶奶喜不自禁,倍感安慰,逢人便说。很快地,全屋场的人都知道了,整条街上的人也都知道了,议论纷纷,感慨不已。

迫于舆论压力,韩奶奶家的事到底是暂时解决了。而且,大儿子和大媳妇主动出面,让老父老母去他们家过年了。吃年夜饭时,两个孙子还给了爷爷奶奶红包。两个老人喜笑颜开,满心欢喜,吃完年夜饭,就高高兴兴地回余家屋去了。

老大叫两个儿子去几个叔叔家辞岁,顺便叫他们到他家来一起谈天守岁,认认真真地谈谈老人的供养问题。要不然,年后大家又要出去打工了,一哄而散。

儿子们并非完全没有孝心,男人嘛,比较粗心而已。五个人聚在一起,专门讨论老人的供养问题,他们考虑得还挺周到的。他们都觉得余家屋越来越冷清,老人们住在这里不热闹,不方便,不如让父母搬去街上自家楼房里住,购物方便,看病方便,左邻右舍也都是余家屋的人,有人闲谈聊天,不寂寞孤单。

关键的是,怎么住呢?五个儿子都在路边建了新房子,从谁家开始?

这回,大儿子没有犹豫,而是一马当先。其他儿子见老大做了领头羊,一呼百应。他们知道,只要不从自己家开始,媳妇们就不会有太大意见。

大媳妇身为大嫂,只得认了,要不然,从谁家开始?基本道理,大家都懂得。

反正一家人都要出去打工,房子空着也是空着,有人住,还能多点人气,帮忙打扫卫生。街边的房子,灰尘特别多,每次年底回来,都是一屋子的灰尘。

如果老人住在家里,一回来就有热饭热菜,何乐而不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123456